8月初,英国《卫报》曝出消息称,美国苹果公司将部分用户与人工智能语音助手Siri的对话录音发送给苹果公司全球范围内的承包商,用于分析Siri的反应是否合理、服务是否到位——而且在被《卫报》曝光前,苹果公司并没有在隐私政策中告知用户有这一操作。
尽管苹果公司坚称“只有不到1%的录音被用于分析,而且录音长度只有‘几秒钟’”,但不少苹果手机的用户还是认为,“难免会有涉及位置、医疗信息、家庭对话等敏感内容因此被泄露”。
迫于舆论的压力,苹果公司28日发表声明宣布,终止人工语音分析业务,并将着手删除用户与Siri的所有对话录音——不过,苹果公司并未放弃对Siri服务的改进,但前提是:用户必须自愿同意将自己与Siri的对话录音用于分析;而且录音只能由苹果公司的员工听取,不能再被发送给苹果公司的承包商;此外,用户有权随时终止这一合作。
对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用户提高网络隐私泄露事件的风险沟通效果,引导用户形成合理的风险感知、责任归因和应对行为,需提高防范意识。
手机有时会卡,运行变慢;总是有烦人的广告弹窗出现;某些程序正在偷偷的窃取你的隐私信息……
App在安装完毕的时候,都会申请获取各种权限,很多人懒得看,直接点击同意就过去了,其实这是不对的,会泄露很多的隐私。
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无关应用软件等问题普遍存在。
大数据已经给用户信息隐私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由于大数据的跨域联系性,导致匿名信息的重新身份化,使得人肉搜索成为可能。
由于大数据的数据量大,导致一旦服务商的服务器遭到侵袭而可能导致大量用户私人信息泄露,国内发生的“查开房”就是此类典型案例。
非隐私数据的整合可能产生敏感的个人信息,如性取向、财务状况等,大数据分析结果可能被滥用。
谨防手机隐私无间盗,教你几招防泄密技巧。
第一招:关闭微信里的这些开关
1、在微信“设定—隐私”选项中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
2、在微信“隐私”中关闭“通过QQ 好友搜索到我”和“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
第二招:拒绝一切“网上测试”
比如“测测今年你的运气”、“测测出轨概率”、“测测心理年龄”、“测测你前世是谁”… … 这些所谓的“测试”一般要输入姓名、生日、手机号码等信息。假如你好奇心起,也来测测玩玩,那么,不法分子便可将你的信息存入后台。因此,拒绝玩“网上测试”才是明智的选择。
第三招:手机丢失立刻解除微信绑定
假如运背,手机丢了,但微信还在,怎么办?由于出现过微信被盗号,骗子在朋友圈到处“借钱”的案件,因此,解除手机微信绑定,是第一要务。
第四招:谨防手机病毒
手机病毒一般会隐藏在手机应用当中,用户一旦下载安装,那么病毒“发作”起来,一来泄露用户通讯录信息,甚或银行账户与密码等,二来在后台偷发短信,造成话费拖欠。因此,用户应在具有安全认证的电子市场、官网下载软件。
第五招:慎用免费WIFI
如今是一个WiFi的时代,WiFi无处不在,而且是免费的!但请小心,很多黑客专建免费WIFI等着“水鱼”上钩,假如链接了这些免费的WiFi,并用于网上购物,那么你的银行账户便凶多吉少了。早前有市民中招,链接公共免费WiFi后,网银被盗数万元!因此,免费WiFi其实很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