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1960年,经过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的表决,日本“柔道”被列为奥运会项目。1964年,柔道作为新的比赛项目,正式出现在第18届夏季奥运会上。对柔道有着特殊贡献的嘉纳治五郎,被日本人尊称为“柔道之父”。但柔道,这个日本的“国宝”,其真正的开山“鼻祖”却是一个中国人,他的名字叫陈元赟。
一、斜杠青年
陈元赟出生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字义都,号芝山、升庵、既白山人等,是浙江余杭人。小时候才思睿智,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不只学习经史类,书法、绘画、诗文等都深入学习,长大后多才多艺,称他为“斜杠青年”一点都不为过。(当代指的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身份,而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年轻人。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李某某,摄影师/演员/作家。)
同古时的读书人一样,陈元赟本打算“学而优则仕”,可他的科场运不咋滴,18岁时参加县学考试竟然没有通过,满腹才学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更别提仕途了,心灰意冷的陈元赟决定放弃科举。
陈元赟家乡邻近的村子以制陶和青瓷闻名,为了谋生,他开始拜师学习制陶。聪明又好学,不几年,他就学习到一手好的制陶手艺。满腹经纶加上好手艺,陈元赟不甘心一辈子待在家乡,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他告别家乡,踏上游学之旅。
27岁那年,陈元赟走到河南省登封少林寺。这个文绉绉的读书人,与少林寺结下了一段缘分,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际遇埋下了伏笔。进入少林寺后,陈元赟管理寺里的陶器和中药材。陶器,陈元赟很熟悉,不过他仍然更加深入地研究制陶技艺。而中药材则激发了陈元赟对医学的兴趣,一有时间就阅读寺内的医药典籍,钻研医术。
就这样,斜杠青年陈元赟的众多长项中,又“包揽”了中医、中药、针灸等领域。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文弱书生在少林寺里还研习起少林拳法和衙役捕人术。多才多艺的陈元赟成了文武双全之人。
二、东渡日本
经过在少林寺的“深造”,勤奋好学的陈元赟文武双全,医道、制陶、武术都有颇深的造诣。之后,陈元赟又告别少林寺,继续浪迹各地。万历末年,北方的努尔哈赤已经创建“大金”,野心勃勃不断扩张,而大明王朝则是穷途末路,民生凋敝。乱世之中为生计所迫,陈元赟随商船东渡日本。
没想到,一到日本,陈元赟就水土不服患上痢疾,卧床不起,不得已只能留下。留在日本后,陈元赟一边养病,一边以讲授书法为生。日子久了,他结识一些日本汉学家,因为共同的爱好,常常一起诗词唱和,竟然名噪一时,也受到日本社会的关注。
陈元赟先被长门藩主聘为幕僚,编撰成《长门国志》,后因医术高明,被尾张藩主德川义直聘为医臣。1644年,本来是不得已留在日本的陈元赟,获悉大明已亡,故国不堪回首,成为明朝遗民的他不愿意生活在清朝的统治下,决心留在日本。
流寓在日本的陈元赟,大力传播中国文化,不仅留下不少著作,还向日本人介绍传授中国的书法、制陶技艺和茶道。在日本,就有“元赟烧”和“陈氏茶道”专业术语传世,影响至今。但若论起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则是他结合中国武术创立了一种新的武学——柔术,也就是柔道。
三、开创柔术
陈元赟辗转在日本各地的同时,将中国少林拳法进行糅合改进,更融合老庄思想及医道,以柔为贵,注重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策略思想,自创出“当身”术、“杀活”术等一套拳术。可以用拳、肘、足尖,猛击对方要害处(重要穴位),竟以致命,因其“柔”的特点,称之为柔术。
后来陈元赟来到江户,寄居在一所寺庙时,就将自己的这套拳法教授给寺里僧人。当时恰巧有日本浪人福野正胜、三浦义辰、矶贝次郎三人寄居在寺内,看到陈元赟的拳法新颖独特,威力无比,奥妙无穷,便拜其为师。这三个徒弟勤学苦练,日夜研习,进益很大。
徒弟福野正胜等三人学成之后,开始各自收徒传授拳法,并自成流派——福野流,三浦流,矶贝流,影响越来越大,柔术因此传遍日本全国。特别是福野的一个名为寺田平的徒弟,尤为勤奋好学,还在学习中不断揉和陈元赟所传授拳法而产生的各种流派的特点,经过研究摸索,创立了著名的“起倒流”柔术。
所以,日本人至今仍称陈元赞为“起倒流” 柔术的始祖。正如日本学者小松原涛在他所著的《陈元赟研究》中所说:“我邦昔时未有拳法,归化人陈元赟善此技,传之邦人,故此技以元赟为鼻祖。”
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陈元赟虽漂泊他国,却始终不忘祖国,自始至终不变气节,以大明遗民自居,在各处的题款中,常以“大明武林”自称(“武林”即是杭州的别称),还以家乡的芝山为号,表达出他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发扬中国文化,大力传播,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对日本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也因此,陈元赟被日本学术界和其他各界尊为日本“先哲”之一,受到推崇和尊重。
日本南洋姐:出卖自己强大国家,如此“爱国”为哪般?
袁世凯在朝鲜做过什么?为什么朝鲜人那么害怕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