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3年,廉颇老死于于楚国,享年84岁。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廉颇。廉颇一生起身于行伍,从基层做起,几起几伏,直至战功赫赫,朝堂拜相,建立战功无数。
《引言》
凡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国人或者民间历史爱好者们,大都听说过战国时代的名将——廉颇。
关于廉颇的几个著名故事或成语,流传颇广,“将相和”、“负荆请罪”、“长平之战被赵括替代”、“尚能饭否”……。
但对于廉颇的详细的一生,人们闻之甚少,春节窝家期间,细细的研读了一下廉颇,惊奇的发现,这个人是笔者故乡附近的定州人,而且好长寿啊!
在平均寿命仅仅40岁的中国古代,尤其是医疗水平、生活水平极其低下或原始的战国时代,廉颇居然活了84岁!
我没有做过详细统计啊,但这个寿命,在历朝历代的名将中,绝对能排入前三甲,甚至是第一。
据史记载:廉颇(前327~前243) ,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 ,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
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封为上卿。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
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后为赵括所取代,致使长平之战惨败。
九年后,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
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老死于楚地,入葬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享年84岁。唐德宗时,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廉颇为世人所知晓,更多的是中学课本的那个“负荆请罪”的典故,彰显了廉颇敢于承认错误的大格局,其实廉颇的主要业绩不在于此。
廉颇具体的出身和少年时光,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其一生辉煌更多的是通过战场拼杀、浴血奋斗而来的。
一、 40岁,破齐扬名
战国后期,群雄争霸已经到了最重要的关头,赵国的西邻秦国,东邻齐国,都是对赵国威胁较大的强国。
公元前283年,廉颇四十四岁,率领赵国军队长驱直入打败齐国、大破齐军,夺取了齐国阳晋。
立下赫赫战功,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主持齐国的军事,从此,廉颇一战成名,他的名声传遍了各大诸侯国。
二、44岁—64岁,威震四方,与蔺相如携手维持强赵地位
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63年,廉颇44岁—64岁,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廉颇的一个巅峰时代,征战四方,为赵国立下了太多的功劳。
打的齐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同时面对秦国的不断进攻,廉颇率军迎战,大败秦军,逼得秦国也在败退。在此后秦赵两国保持到数年的和平。
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公元前276年,赵将领楼昌领兵进攻魏国几邑(今大名),未能夺取。之后廉颇再次进攻,将几成功占领。
公元前275年,廉颇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筑城而还,随后又攻取了安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
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满赵惠文王违背盟约,出兵进攻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兵增援阏与,大破。
不甘失败的秦王又发兵攻几,廉颇救几,再破秦军。
廉颇因骁勇善战得到赵王的认可和重视,将他封为上卿,当时,上卿是赵国朝廷最高的官位。廉颇深知自己肩上承载了赵王的使命,为了报答赵王的知遇之恩,廉颇立下了战功无数,为赵国的国家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一时期,廉颇和好友蔺相如两人相辅相助,为赵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典故,都是发生在这一阶段。
三、65岁左右,长平之战前期坚守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著名的“长平之战”,国人很熟知。这场决战,最终以秦国坑杀赵国40万而告终。战役的前期是廉颇负责的前线总指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
于是,赵王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
当时,秦军几次打败赵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和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部分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
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
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
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
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赵括母亲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
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杀赵军四十余万,长平之战赵军共阵亡士兵四十五万。
以上是长平之战的经过,理智的分析,赵括代廉颇,仅仅是赵国失败的一小方面,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及外交策略的合成,即使廉颇仍在,赵国的失败仍是不可避免。
但如果历史重新规划,如果老成持重的廉颇一直统兵到最后。
乐观的结果是:赵军有条件的撤离战场、溃败、不至于全军覆没,起码保留一部分有生力量为赵国复兴做准备。
赵国的遗憾,更是廉颇的遗憾。
四、67岁—77岁,挽残赵于危难,破燕拜相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0年,廉颇67岁—77岁,在古代已经是风烛残年,但依旧创造出了人生第二个辉煌。
经历过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国可谓是愈发的衰弱。长平之战的次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北侧的燕国趁火打劫,公元前251年,当时的燕王听从丞相栗腹的意见,认为经过了一次大败的赵国,可以使他有机可乘,因此就派兵进攻赵国。
但是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英勇奋战,杀死了燕军主帅栗腹,并且包围了燕国的都城蓟(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最终燕国割地求和。
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廉颇也被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达到了人生顶峰。
五、82岁,意气用事,逃离祖国,客死他乡
82岁,廉颇在他人生的最顶峰,犯了人生最后一个错误,也是最大的一个错误。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对于刚刚即位的赵悼襄王,立即就解除了廉颇的职务,并且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
对此,廉颇自然是非常愤怒的,在攻打乐乘后,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由此,廉颇离开赵国,投奔到旁边的魏国。
关于这一事件,很多人是同情廉颇的,认为其无端被赵王罢免。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悼襄王继位,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启用自己人就任要职,也是正常做法。
同时,廉颇毕竟已经82岁了,即使为赵国的未来,融入新鲜血液,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时候,廉颇没有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格局来看待这个问题,意气用事,私自攻打乐乘,确实是错误的,不能为赵王所容忍的。
当然,应该是赵王也网开一面,默许或放纵廉颇逃离了赵国。
廉颇先后在魏国和楚国做了停留,都没有得到重用,原因应该有两,一是廉颇毕竟是赵国旧人,信任度不够,二是廉颇毕竟年龄太老了。
公元前243年,廉颇老死于于楚国,享年84岁。
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廉颇。
廉颇一生起身于行伍,从基层做起,几起几伏,直至战功赫赫,朝堂拜相。
古史记载表明他是四大名将中武功最高的,他的谋略能与白起相比,曾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攻打各国消灭各国部队并且建立战功无数。
“将相和”与“负荆请罪”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广为人知,其坦坦荡荡的真汉子性情,也是我辈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