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背景:1、甲午战争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惨败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零碎的学习西方,不可能是中国走向富强。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3、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政治因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经济因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因素——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与维新思想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梁维新思想;

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是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者,宣传了变法的合理性。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废除旗人特权;

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

文教:改革科举制,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办报;

军事:裁汰绿营,建立新军;

特点:为减少变法阻力,变法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变法内容中没有体现

三、戊戌变法的失败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1)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2)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列强抱有幻想;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没有严密的组织;

有些改革措施操之过急,缺乏善后措施。

四、戊戌变法的意义

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揭开了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教育和文化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生活近代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