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的故事个人简介(弘一法师的生平简介)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立志求学

1880年,李叔同生于清代世家李府,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另有一说称天津人),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李叔同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在诗词绘画和篆刻方面学得比其他人快。16岁考入辅仁学院,学习制义(八股文)。辅仁书院与官学已无多大区别,以考课为主,不再讲学。每月考课两次(初二、十六两日),一次为官课,一次为师课,分别由官方和掌教出题、阅卷、评定等级,发给奖赏银钱,以督促学业。李叔同在进入书院前,已饱读过经史诗文,学有根底,加上自幼聪慧,每次考课作文,只觉得有不尽之思绪需要写出。按照格式,文章是要一个字一个字书写在格子中的,老师发下来的纸张又是有一定限量的。叔同每感到意犹未尽,纸短文长,就在一格中改书两字交卷,博得了“李双行”的美称。(来自网络)

17岁时他就习得一手好字,并描摹八大山人的画作,请当时的名家为他题词。正是在艺术上的非凡创举使得他结交了不少文人雅士,二十岁,李叔同迁居好友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

1901年22岁的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其文章受到了蔡元培等教育家的青睐,把李叔同收为弟子。但由于校内旧学的反对,校方禁止学生阅读部分杂志、报纸,激起学生的愤怒,蔡元培带领李叔同等学生离开了南洋公学。过了一年,李叔同返回南洋公学。1903年,南洋公学发生罢课风潮,蔡元培先生同情学生运动,自动辞职,全体学生相继退学。

声名日显

1905年,生母病逝,李叔同返回天津,安葬自己的母亲。随后,安顿好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去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使得他在文艺圈声名鹊起。

29岁退出春柳社,专心致力于绘画和音乐。1911年他32岁,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携日妻回国归沪,在一所大学担任图画教员。同年家道中落。1913年(癸丑民国二年)34岁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5月,校友会发行《白阳》杂志,设计创刊号封面,全部文字亦由李叔同亲手书写石印。1914年(甲寅民国三年)35岁是年加入西泠印社,与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时有往来。课后集合友生组织“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

剃度出家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有《断食日志》详记。

关于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我想这和当时的社会和他早年的佛学熏陶有关,他后半生青灯古佛相伴,修成了佛教里最苦的法门——律宗。他的前半生是风流才子,后半生是看破放下的弘一法师,中间的跨度是如此之大。

但他是幸运的,有夏丏尊这样的好友,有丰子恺和刘志平这么突出的学生,还有印光大师这样的道友,真是罕见的缘分。从此,丰子恺回忆道:“这世上多了一位法师,少了一位艺术家。”杭州的虎跑泉也成了弘一法师出家的见证。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63岁2月赴灵瑞山讲经。但弘一提出三约: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3月回泉州开元寺,后居温陵养老院。7月,在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讲《八大人觉经》。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急促,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