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推翻了清朝(中国24个朝代先后顺序)

那时的清朝就像是一个重病已久的巨人,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地站在原地,不知何去何从;只能苟延残喘地看着寿命将至的自己,无法动弹。

清朝末年的腐败,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不难看出:那时的清朝,身体各个部位从内到外都在腐烂发臭。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腐败最为严重的地方无非就是当时的朝堂政治。

清末朝堂政治被慈禧太后所掌控,她奢侈腐败、昏庸无道但仍然要霸占着最高的地位,掌管各方的权利。

在殿试上,她不看你的才能,只跟随自己的脾气随心所欲。有一个人就因为自己的名字被慈禧所嫌弃,而落榜;从此他便化身反清斗士,最终推翻清朝。

那这个人是谁呢?

“天赋异禀”

谭延闿1880年降生于杭州知府谭钟麟家,祖安是其父亲亲自为他选的字号,这个字号寄托了父亲对他的爱意:希望祖宗可以保佑他平平安安。

他是带着全家人的希望降生的。在他降生的前几日,父亲谭钟麟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在梦里祖先告诉他:“你的儿子天赋异禀,绝非普通人,一定要好好培养,以后终会成就伟大事业”。

殊不知这一番伟大事业,并不是报身于清朝,而是报身于革命。

谭延闿出生不久之后,父亲谭钟麟就连续升官,一路从杭州知府升到了两广总督,这个官位着实不低啊!

自此,他便被父亲看做是“大福星”。父亲对他的培养和教育也越发的重视,只要有空余时间就会亲自陪着他读书、学习。

甚至还给谭延闿请来了曾经光绪帝的老师来上课,因为父亲的重视,所以他自小的教育条件都是最好的。

不过,他也没有辜负谭钟麟的一番心意,自小就能言善辩、刻苦努力,加上天资聪颖,他很小的时候就以“才童”闻名于当地。

“报效朝廷”

因为父亲是清朝高官,所以他自小在父亲的教育之下,学习的都是四书五经、中庸之道,学习的都是一些维护封建统治、治理封建国家的东西。

在这些思想的熏陶之下,长大以后的谭延闿就有了报效朝廷、求取功名的想法;这恰恰也是父亲的想法。

于是在谭钟麟的帮助之下,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了当地的科举考试,并且夺得了秀才的称号。

就在谭延闿准备一鼓作气,在接下来的全国科举考试中夺取状元之时,他的父亲生病了,所以他不得不放弃考试,选择回家照顾父亲。

没过多久,父亲去世,他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发现家中突然变得无依无靠,逐渐中落。

谭延闿明白,自己必须要抓紧时间,努力准备,立志一定要在这次的科举考试中拿到一个功名。

幸运的是他赶上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考试中他凭借着自己从小以来知识的积累和之前考试的经验,在众多人里脱颖而出。

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一样,通过了严格的笔试之后,还需要进行面试,只不过清朝的时候叫做殿试。

这时候的殿试不似之前那么公平公正,真正地去给国家选拔人才。这时候慈禧已经掌握了清朝的实际权力,殿试也在她的手中掌控着。

慈禧在殿试上并没有考察这些上榜优秀学子的实际能力,而是根据自己的脾气胡来。

不幸的是谭延闿撞到了枪口上,慈禧嫌弃他的名字难听,所以他没有能在殿试上拿到一个好成绩,没能为自己谋得一份功名。

在他满心欢喜,以为自己能够拔得状元头筹的时候,坏消息传来,他没有像自己预期的那样,能够被赏识得到重用。

所以在他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表现得非常的震惊,一时无法接受。

在多方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名字受到嫌弃。

这个荒谬的理由,让谭延闿觉得非常的可笑。自己满腔热血,想要报效朝廷,可最终因为自己的名字,朝廷对他不予重用。

瞬间,这个少年的满腔热血被浇灭了。

“反清斗士”

在颓废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要推这个腐烂发臭的清王朝。

在他落榜之后,没有多久,慈禧太后就去世了。清王朝彻底陷入泥潭之中,无法自拔。

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找到了一群有着相同想法的青年志士,他们决定用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

所以在后续的武昌起义中,谭延闿义无反顾地加入两人革命军,跟随着部队四处起义。

在起义的队伍中,他凭借着聪明的脑子,帮助大家打赢了好几场小规模的战争,得到了同行战友们的夸赞。

“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很快,谭延闿的才能得到了政府的赏识,便把他调离军队,让他开始成为拥有统调权利的将领,组织和指挥作战。

在此期间,他还受到了孙中山的重视和信任,每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孙中山都会叫他前来一同商议。

甚至在孙中山生病去世之后,他还接手了南京政府主席的职位,带着一帮仁人志士博出了一番伟业。

除了在革命上的贡献之外,谭延闿还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许是因为自己曾在这方面吃过亏,所以他在这方面也就更加重视了!

结语

出生在清朝末年最为腐败的时期,是谭延闿的不幸;因为名字被慈禧嫌弃而落榜,是他的幸运。

他可以不用为如何拯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而发愁,他可以为了自己喜欢的革命事业牺牲一切。

好在他没有一直沉沦下去,能够认清自己内心的志向,也为赶走侵略者,推动中国近代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