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于是他被赵国人称为天才,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命赵括为元帅,带兵抵挡秦军,赵括只知道按兵法用兵,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最后大败。
"纸上谈兵",一个被人们说了2000多年的词语,在现在的生活及工作当中“纸上谈兵”这个词语还是经常的出现。那么历史上被人们送了“纸上谈兵”的主人公,真的就像这个词语描述的一样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幼时就对军事兵法非常的感兴趣,当别的孩子沉迷于游戏玩耍时,他在学兵法背兵书,谈论起兵法来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连他身经百战,带兵经验丰富的父亲都甘拜下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由此可见,赵佗无疑是史上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之一。
那么为什么拥有丰富的兵法基础的赵括,被人们送了一个“纸上谈兵”的“雅号”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秦赵两国的生死决战:长平之战!
长平一战,赵国被秦国的军队包围,仅被“坑杀”的赵国军队就达40万之多,致使赵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大大提升国力,一统天下。于是,人们送了赵括一个“纸上谈兵”的称号,这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之一,也足足被人讽刺了2000多年,并且还将继续被讥讽下去。
事实上,赵括的才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长平之战,本就是以多打少的战役,再加上之前的老将廉颇,在战役前期一直坚壁不战,虽然成功抵御了秦国的大军,但是在赵王的眼里,老将廉颇却是毫无建树,赵王不想要这样的局面,虽然赵王撤掉老将廉颇,换赵括为将,看似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实际上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而赵王的想法,聪明的赵括不可能不明白,用他换掉廉颇就是不想在这样一直被动下去,所以如果他继续采用廉颇的的坚壁不战的战术,肯定是不行。他必须尽快拿出一个结果,以便对赵王有个交代。所以,采用的就必须是和廉颇不一样的战术,就是“消极防御”改为积极进攻。
奈何,赵括终究是倒在了实战面前,他虽然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他缺乏的是实战的经验,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几十万人马,也成了最后一战。在赵括封将之前,赵括的母亲曾经和赵王表达过,不要让赵括为将的想法,因为他深知他的孩子的长处与短处。但是赵王没有采纳,因为赵括曾在“麦丘之战”中的表现,给赵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使赵王不顾其母亲的反对,毅然让赵括担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