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是什么意思 | 值得收藏的连环画可以分为哪几类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连环画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作为许多人眼中的“书呆子”类型,淘书藏书一直是小宝坚持不懈的乐趣,旧书市场更是每周必逛,尤其连环画摊位。

什么是连环画?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

连环画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从上世纪五六十年的辉煌,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成熟顶峰。

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由于电视文化不断普及,艺术欣赏多元化,连环画编创进入衰退期,新创作出版的连环画凤毛麟角,中国连环画艺术经历了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

而今,沉寂已久的年少读物连环画,峰回路转换了个身份成为收藏市场的宠儿。

在1998年举办的98中国首届连环画拍卖会上,贺友直的线装三册一套《山乡巨变》以1400元拍出,陆俨少的三册一套《牛虻》,以1200元落槌成交。

过去一直被视作“小人书”的连环画,成了与邮票、钱币、火花、磁卡、烟标等并列的八大收藏品。

尤其是近年来,连环画更是走俏藏市,一些老版连环画在连拍会上迭创新高。

如,2012年12月武汉第十届连环画交流会上,一本赵宏本绘制、1962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白蛇传》连环画,以底价1000元开拍,经过众多连藏爱好者激烈角逐,最终以3.8万元的高价成交。

连环画的确升值很快,但也不是所有“小人书”都具备收藏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连环画值得收藏?

按出版年代先后,可分为5大类。

民国连环画

指二十世纪初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连环画。

民国时期连环画因出版时期很早,且当年发行量不大,现流传于世的极少,且大多品相不佳。由于存量实在太少,市场里真正玩赏民国连环画的人其实并不多。

若确有好作品,还是有人追捧。

如,早在2003年10月“中国连环画收藏交流网”第11届竞买交流会上,民国时期出版的一套32册的由陈履平绘画的《金台传》曾拍出21万元的高价。

老版连环画

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革”运动爆发前发行的连环画。

老版连环画问世时间较早,现存世量很少,属连藏“蓝筹股”,其收藏价值很高。

国内真正的连藏大家,都以收藏老版连环画而享誉连坛。

只要是品相上好的老版连环画,售价大都在数千元甚至万元以上。

如,2009年4月重庆第三届连环画拍卖会上,一本品相上好的《潘必正与陈妙常》连环画,竟拍出了5.1万元的天价。

“文革”连环画

来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投稿《余光中:<乡愁>我二十分钟一挥而就, <守夜人>我用了一生》

指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运动期间发行的连环画。

作为共和国发展史上一个特殊阶段的特殊产物,“文革”连环画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属连藏“潜力股”, “文革”初期出版的 “文革”味特浓的连环画和“样板戏”连环画收藏价值较高。

如,《“公”字的凯歌》拍卖价高达1000元以上;“样板戏”连环画也备受市场追捧,目前一套全品相“样板戏”连环画(共八本)最新价高达5000元以上,其中一本《奇袭白虎团》就值近千元。

80年代连环画

指1976年“文革”结束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行的连环画,其中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居多。

由于这一时期发行的连环画很多,且距今时间不长,目前存量还很多,市场价格不高,一般品种仅售几元钱一本,但部分发行量少或特殊开本的价值却不低。

如,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85年发行、印量仅2900册的大开本连环画《生死场》,品相好的市场价达600元一本。

再版连环画

在老版连环画资源日益枯竭和“连藏”气氛日益高涨的情况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作为尝试,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老牌美术出版社纷纷推出各种再版老连环画。

因限量发行而备受连藏爱好者青睐,不少再版经典品种市场价大都超过了80年代连环画。

如,顾炳鑫的32开精装本《渡江侦察记》(2004年12月出版,发行量仅2000册),定价36元,价格已超过了300元一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