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个人简介 | 长津湖战役幸存者朱彦夫事迹

从小在小乡村长大的朱彦夫懂事爱干活,练就了吃苦耐劳的个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相较于同龄人,还只有几岁的朱彦已经可以帮助大人承担家里日常的事务了。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在长津湖战役中失去四肢,回乡后带村民致富。

我是为二连的五十二个人活着的。”这个老人不简单。初见他时,普通人都会为他的身体状况所惊。

他眼带墨镜,四肢尽失,墨镜下是空洞的左眼框和近乎没有视力的右眼。他来自一个贫困的小村庄,如今已是近九十岁高龄。

正是这样一个重度残疾的老人,却是感动中国2021年度的获奖人物。九十年人间岁月,他无疑是开启了人生的困难模式副本,残缺的身体下,是多次经历鬼门关却仍然坚强勇敢的心。

这位老人是谁?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贫困家庭男儿生,年纪轻轻上战场

这位老人名叫朱彦夫,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

1933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山东省淄博市张家泉村的朱家,迎来了自己的男丁。此时还沉浸在得子喜悦的朱家人还不知,这个男婴,正是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极限人生。

从小在小乡村长大的朱彦夫懂事爱干活,练就了吃苦耐劳的个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相较于同龄人,还只有几岁的朱彦已经可以帮助大人承担家里日常的事务了。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作为在抗日老根据地山东淄博出生的朱彦夫,从小就见证了日本军队的多例暴行。

自此,一个当兵驱逐侵略者的梦想便根植在幼小的朱彦夫心中。

由于年纪过于小,再加上战争残酷,朱家人是极力反对自己的儿子参军的,但是少年志不在此,终于在1947年,年仅十四岁的朱彦夫如愿报名进入了军队。

加入军队的他刻苦训练,在战场上他不畏生死,年纪小志气却不小,先后在解放战争中参加多次著名战役,其中就包含了大名鼎鼎的淮海战役和渡江之战。

幸运的是,朱彦夫次次都平安回了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年仅十七岁的朱彦夫随着大部队前往了朝鲜抗美援朝。正是在这一次战争中,朱彦夫上了长津湖战役的战场。

长津湖战役四肢尽失,残疾后方回乡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对美军发起了反击战。由于中美双方军事实力悬殊,相较于美国大兵精密的武器和良好的军备设施,中国解放军的条件则显得格外艰苦。

在长津湖零下二三十度的极寒天气里,中国军人们只有一件大衣包裹,除了要小心美军的袭击,还要为了防止自己被冻伤而保留体力。

同时,美军的轰炸机在长津湖的天空时常徘徊,一不留神就会投下炸弹。面对战事的高度警戒,朱彦夫所在队伍被下达了抢占250高地的命令。

看着自己手里仅有的枪支,朱彦夫所在部队并没有因此害怕。直面着美军的狂轰滥炸,朱彦夫和他的队友在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如此悬殊的条件下誓死争夺250高地。

飞机在天空投射下一发又一发致命的炸弹,朱彦夫的眼前有四溅的血液,还有战友们残留的肢体。渐渐地,他也在炮火声中失去了意识。

在迷迷糊糊中,朱彦夫睁开了眼睛,面对饥肠辘辘和极寒的天气,求生的意志让他为自己找寻食物。

艰难的用手扒拉着,他在自己的身边摸到了一个软软可以咬碎的球状物体,他毫不犹豫的吞了下去果腹。

不知过了多久,后续的支援队伍发现了尚存一口气的他,将重伤的朱彦夫抬去了军区医院。

再醒来时,朱彦夫发现自己左眼已经看不见了,双手双脚也无法操纵。原来在战场上,他吃掉的是自己掉落的左眼球,而自己的四肢,也被炮火炸没了。

更令他痛心的是,曾经朝夕相伴的战友在争夺高地途中,已经全数牺牲。

努力想要为国效力的朱彦夫此时已经不能再作为一个战士上战场杀敌了。本可以拿着抚恤金过退伍生活的朱彦夫没有接受命运给他安排的道路,而是回到了家乡找事情做。

二十五年脱贫路,拿起笔杆创辉煌

从战场上归来,自己已经没有了可活动的四肢。

同时,自己的左眼缺失,右眼也已经到了近乎失明的程度,自己才十七岁,正是少年人意气风发实现自己意志的年纪,又怎么甘心成为余生只能在病床上苟延残喘的活死人呢。

不服命运给自己安排的道路的朱彦夫,执意回到了生自己养自己的故乡山东淄博张家泉村,看看现在的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起初,朱彦夫的适应过程十分艰难。没有了双脚的支撑,他没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坐起来,刚刚带上假肢的他,还十分不习惯这种感觉。没有了手掌,就连捧起饭碗都是难事。

但是面对这些生活困难,朱彦夫通过自己的苦练,终于适应了现在残缺的新身体。

经过朱彦夫的打听了解,朱彦夫知道自己的家乡经过了解放还是很贫困,和自己当年离家时几乎没什么两样。

村里闹饥荒,没有饭吃得很多村民都拖家带口搬离了村子,现在村里年轻人已经很少了。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认识大字的他用自己打仗发来的抚恤金,为村民办起了夜校,帮助他们读书认字,以此来慢慢改变生活。

由于缺少双臂,朱彦夫用子弹壳装起粉笔,然后再用胳膊夹起来写板书。

在村民的推举中,朱彦夫当选了村支部书记。

后来,朱彦夫更是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走到了乡野田间,手把手处理村民的耕地问题。首先,为了灌溉庄稼,都是山头的张家泉村很难取水,大多数禾苗都会干旱而死。

朱彦夫为了解决村里的灌溉问题,请来了专家为村子挖了一口水井,后来更是带领着全村的村民开良田,挖沟渠,建立了遍及全村的水利系统。

为了解决剩余的用电问题,他虽行动不便,却依靠着自己人脉和仅有的外出机会,用了九年购买了贯通全村的架电系统。

终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曾经贫瘠的小乡村现在也成为了先进的致富村了。

为了将自己的意志传承下去,朱彦夫在晚年拿起了笔杆子,将自己人生经历写成了书籍,以此激励后人,延续精神。这本《极限人生》就很好概括了他传奇的一辈子。

身残但志不残,我们有多少人过着衣食充裕的生活却没有上进生活的决心。朱彦夫这样的老前辈用他光辉的一生为我们做了榜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