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两晋时期的大书法家。其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然则其潜心专研,天赋异禀,同时擅长隶、草、楷、行各体,且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创造了独特的王氏书法。他与其子王献之被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代表作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成就最高,据说是在酒后即兴所作,以后就再也写不出同样的作品了。
因此《兰亭集序》更弥足珍贵,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真迹后随唐太宗李世民长眠于陵墓中。
当然,我们今天的主题不是研究王羲之的成就了。而是探求“书圣”生存的时代背景和家族背景。更好的了解才子诞生所需的土壤。
王羲之出生在西晋末,原籍原籍琅琊临沂人。刚好遇上西晋“八王之乱”,晋室衰微,北方游牧民族趁势崛起,中原地陷,史称“五胡乱华”。王羲之父亲王旷审时度势,带领全家衣冠南渡,迁家至江南。王羲之实际上是在江南长大的。
再看看王家的家族史,据《王氏宗谱》记载:王羲之这支王氏子孙,源于东周灵王长子姬晋这一支。
姬晋因直言上谏被周灵王贬为庶人,姬晋于是改姓王,成为王姓始祖之一。姬晋的十五代孙王翦为秦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子王贲,王贲子王离,三代为将。
图片来自百度
王离因被楚霸王项羽击败被俘而在史迹中消失。但是《王氏宗谱》却记载了王离的两个儿子:长子王元和次子王威。
他们因战乱而失散,王元避难到山东琅琊,形成琅琊王氏;王威避难到山西太原,形成太原王氏,其后代著名的有东汉末年联合吕布除掉董卓的司徒王允。
而王羲之则是琅琊王氏这一支。王元的后代在汉朝世代为官。到东汉末,王元第九代孙王融有两子:长子曰王祥,卧冰求鲤的主人公,曹魏、西晋重臣;次子曰王览,也历任要职,兄弟俩均为当世名士。
王览子孙更为发达,六个儿子均在朝为官。长子王裁之子王导,东晋开国元勋,拥立琅琊王司马睿衣冠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录尚书事。
次子王基(三国名将)次子王敦,和王导一起拥立司马睿称帝有功,任骠骑大将军,手握重兵。两兄弟一内一外,和司马氏共掌天下。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其余王氏一门均任朝廷要职。而王羲之则是王览第四子王正的孙子,王旷的儿子,王导、王敦的堂侄!
现在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做为一个文人的王羲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担任什么右军将军了吧?这些官位对他而言,都是浮云,王羲之最喜欢的事业是——书法!
其实任何伟大艺术的诞生都需要基因和土壤,王羲之也不例外。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伯父王廙、王导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王家书香门第氛围非常浓厚。王羲之从小就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他的启蒙老师也是师承钟繇的著名书法家——卫夫人。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父亲良好的教导。
他从钟繇的书法里领悟到了隶书、楷书的真谛,从“草圣”张芝的书法里,领悟的草书的真谛。最终,王羲之博采众长、增损古法,自成一体,超越古今,创造了自己独立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