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5月,赵尔丰担任驻藏大臣,招募兵勇,平定地方土司的叛乱,推行改土归流。
1907年,赵尔丰挫败西藏叛军(在英国人支持下的叛军),率军进入西藏,收复江卡、贡党、江达宗,查木多、波密、林芝、察隅、拉萨,击败英军和叛军,收复西藏,稳定了我国西南边疆,保住了西藏,这是赵尔丰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后人认为可以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媲美,是我国一个应该被永远铭记的人物,功在当时,泽被千秋。
中国设置驻藏大臣是在1728年。
驻藏大臣:特指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并参与西藏和清朝交流的驻扎大臣,由非定制式留守大臣演变而来。早期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简称西藏办事大臣,后提高职权而全称为“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对外也是外交长官。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还有助手们。
1728年(清朝雍正六年),僧格、马喇成为正式的驻藏大臣(清世宗以新的敕谕正式宣布的),是为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之始。
中国设置驻藏大臣是在1728年。 驻藏大臣:特指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并参与西藏和清朝交流的驻扎大臣,由非定制式留守大臣演变而来。早期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简称西藏办事大臣,后提高职权而全称为“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对外也是外交长官。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还有助手们。 1728年(清朝雍正六年),僧格、马喇成为正式的驻藏大臣(清世宗以新的敕谕正式宣布的),是为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之始。
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的宗教事务和民族事务,同时直派中央驻藏大臣管理地区事务;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对澎湖地区和台湾地区进行统一管理;西域当时主要是察合台汗国属地,元朝在1271年到1277年之间设置了有一定实际权力的阿里麻里大本营,而1289年之后分别设立的北庭都元帅府和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只是名义上的西域管理机构(元朝势力实际已经退出了西域)。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平定罗布藏丹津之乱于青海后,四年(1726年)议准设立驻藏大臣二人,常川驻藏。
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忽必烈在汉地立国建都后,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发展蒙古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封吐蕃萨迦的八思巴为“国师”,命八思巴率领一些吐蕃语言文学者重新创制蒙古文字。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二月,新字制成,由忽必烈正式颁行,并加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统领全国佛教。朝廷立总制院,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仍以“帝师”八思巴统领之。《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院使由朝廷命官任领。吐蕃有事,另设分院往治。宣政院的官员,僧俗并用,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的事务机关,又是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元明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罢功德使司归宣政院。设置院使10员,从一品,同知2员,正二品,副使2员,从二品。
清朝前期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分别进行对西藏及新疆的管辖。
1、刘大绅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授山东新城县令。后迁文登、朝城县令及云南武定同知。当了十多年的七品小官。由于为官公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深受人民的爱戴。竭力任事,政绩颇多,有巡抚曾代嘉庆帝朱批“好官可用”四字
2、王绍兰(1760~1835)字畹馨,号南陔,自号思维居士,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清朝大臣。清嘉庆二年至六年(1797~1801年)任闽县知县兼海防同知,管理南台民政和诉讼事务。海防同知署设台江地区霞浦街。在任期间,办事认真,多审理冤案和抑郁,被人民称为好官。后升任泉州府知府、兴泉永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
3、宋湘(1756年-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清代中叶著名诗人。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出任云南曲靖知府。到任时,正遇秋涝洪灾。他立即组织救灾抢险,并很快制服了水患。水患平息后,又发展当地经济,开展纺织业,被誉为“贤吏”。后又被调往广南永昌大理,以及代理滇西道员等。
4.沈初,平湖林埭清溪人,清雍正七年(1729)生,字景初,号萃岩、云椒。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
5.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生平简介:
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家。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
6.王杰
是清朝开国以来,陕西省第一位状元。在乾隆、嘉庆两朝,汉人重臣中人们最能想到的是刘墉和纪晓岚,这与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有关,而在乾隆晚期,能与和珅相抗衡的还有一人,他却是不为人所熟悉的首辅大臣——王杰。
7.三等公额勒登保:
额勒登保(1748—1805),瓜尔佳氏,字珠轩,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名将。世为吉林珠户,隶属于打牲总管。
乾隆年间,以马甲身份跟从出征缅甸及大小金川,累功擢升为三等侍卫,赐爵、乾清门行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授头等侍卫。随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跟从福康安出征廓尔喀,摄驻藏大臣职务。因为征讨台湾、廓尔喀的功劳,他两次被乾隆帝将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功臣中。
在乾隆的中后期,额勒登保跟随阿桂、福康安及海兰察四处征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也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方面大员副帅级的将领。还两次绘像紫光阁,也得到了海兰察的赏识。
嘉庆元年(1796年)参与镇压湘黔苗民起义、围剿川楚教乱。嘉庆五年(1800年),额勒登保亲赴陕西追剿流匪;嘉庆七年(1802年)全部镇压了川楚教乱的势力。嘉庆十年(1805年),额勒登保回京,总理行营,充当方略馆总裁。同年,晋升三等公爵。
嘉庆十年(1805年),额勒登保回京,总理行营,充当方略馆总裁。同年,晋升三等公爵。不久后逝世,年五十八。追谥“忠毅”。
8.德楞泰(1749-1809),字惇堂,伍弥特氏,正黄旗蒙古人。
乾隆中,以前锋、蓝翎长从征金川、石峰堡、台湾,皆有功,累迁参领,赐号继勇巴图鲁。乾隆五十七年,从福康安征廓尔喀,冒雨涉险,攻克热索桥贼寨。加副都统衔,图形紫光阁。寻授副都统,迁护军统领。
从嘉庆元年开始,德楞泰开始专注于剿办川楚白莲教。在围剿白莲教多年的战斗中,其功劳仅次于额勒登保。尤其是嘉庆五年(1800)二月,冉天元等率白莲教义军北上梓潼、剑州(今四川剑阁)试图接应他部义军入川。清廷急令德楞泰自陕回师,屯兵广元阻截。冉天元等部义军汇合于江油县马蹄岗,德楞泰自广元南下,双方于白家坝遭遇,各分五路,进行鏖战。义军设伏新店子,清将赛冲阿、温春等中伏被围,伤亡惨重。德楞泰率残部乘夜突围,得援后,兵分四路,进攻马蹄岗,与义军展开决战。冉天元等仍集主力于马蹄岗,并伏兵火石垭迎战,将数路清兵围困,败之。德楞泰仅率数十亲兵,下马据山巅死战。冉天元欲活捉德楞泰。团练都司罗思举率乡勇赶来增援,冉天元中箭被俘遇害。义军失去指挥,溃不成军,转胜为败。余部义军万余人于剑州石门寨再败,随后义军巧袭射供县潼河渡口太和镇,过潼河,在川西流动作战。马蹄岗之战,德楞泰和罗思举部反败为胜,时称奇绩。也最终奠定了德楞泰名将地位。
嘉庆十四年(1809),晋三等公。寻卒,柩至京师,帝亲奠,御制诗挽之,谥壮果。因其在四川的功劳,诏令四川建立专祠,入祀京师昭忠祠。
9.勒保(1739年—1819年),费莫氏,字宜轩,满洲镶红旗人,大学士温福子。
勒保是大学士温福之子,温福即第二次金川之战中开始阶段的清军统帅,因轻敌冒进而阵亡。勒保不同于额勒登保、德楞泰那样早早的就从军,一直在地方任职。二征廓尔喀时候,勒保才开始军旅生涯。此战中,勒保也并未身处前线,转办后勤事务,有功劳。
勒保真正的投身一线战斗还是在围剿白莲教的作战中。其中以集中于四川作战居多。勒保在围剿白莲教的作战中,最大的特点不是如同额勒登保、德楞泰那样冲锋陷阵。其最大的贡献是智谋,根据白莲教军队的作战特点,坚决的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不顾一切在四川推行,得到嘉庆赞同,并在三省推广,奠定了最后的成功。
嘉庆十八年(1813年),充军机大臣,兼管理藩院。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病乞休,食威勤伯全俸。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卒,诏赠一等侯,谥文襄。
10.朱珪(1731年~1807年),
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祖籍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遂入籍顺天府。[1]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补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权巡抚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
雍正五年,即1727年建立清朝驻藏大臣。
中国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行政长官。全称是“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设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
雍正五年(1727)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历一百八十四年驻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计五十七人(内有再任及三任者)。帮办大臣共五十二任,计四十九人。由帮办大臣升任办事大臣者九人。
敦亲王系:
和硕敦勤亲王奕誴,清宣宗(即道光)第五子,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六月十五日生。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奉旨过继给嘉庆第三子敦恪亲王绵恺为嗣子,袭多罗敦郡王。咸丰二年授正蓝旗总族长。三年管理乐部事务。四年管理健锐营事务;寻授镶黄旗汉军都统,再管理武备院事务。咸丰五年三月降为贝勒,罢去所管琥备院、健锐营等事务。咸丰六年正月复封郡王,管理右翼近支第一族族长。咸丰七年五月署理正红旗蒙古都统,后改授镶黄旗蒙古都统;寻兼领侍卫内大臣,改授正黄旗满洲都统并署理正红旗蒙古都统。咸丰十年正月晋封亲王。同治元年充上书房总谙达。同治四年六月授宗人府宗令。五年九月充玉牒馆总裁。十一年九月赏在紫禁城坐四人轿。光绪五年六月赏亲王双俸。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九日薨,谥“勤”。嫡福晋乌梁海济尔默特氏,喀喇沁王色伯克多尔济之女;侧福晋赫舍里氏,领队大臣贵文之女;侧福晋王佳氏,全祥之女;侧福晋富佳氏,富德之女,敦王死后加恩晋封为侧福晋;妾李佳氏,李成之女;妾赵佳氏,都赫额依之女。
第一子已革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濂:咸丰四年八月十七日生,生母侧福晋赫舍里氏。咸丰七年六月赏头品顶戴、双眼花翎。同治元年封镇国将军。三年晋不入八分镇国公。同治十一年晋奉恩辅国公。光绪六年充正蓝旗总族长。光绪十五年正月承袭贝勒加郡王衔,十月赏三眼花翎。光绪十六年授内大臣。光绪十七年授镶红旗汉军都统。光绪二十年赏穿黄马褂,授领侍卫内大臣。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因罪革爵。民国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卒,年六十四岁,照贝勒例赐恤。嫡夫人阿鲁特氏,员外郎崇纲之女;继夫人费莫氏,驻藏大臣文硕之女;妾王氏,王大之女。第一子溥偁,光绪十九年三月初三日生,生母继夫人费莫氏,嫡妻富察氏。第二子溥修,光绪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生,生母继夫人费莫氏,嫡妻费莫氏;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奉旨过继给不入八分辅国公衔镇国将军载津为嗣,封二等镇国将军。民国四年归宗。
第二子已革多罗端郡王载漪,咸丰六年七月二十六日生。生母侧福晋赫舍里氏。咸丰十六正月过继与瑞敏郡王奕志为嗣,袭贝勒。同治四十赏三眼共翎。光绪二十年晋封端郡王。光绪二十六年八月授为军机大臣,九月革爵。光绪二十八年归宗。民国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薨,年六十七岁。嫡福晋伊尔要觉罗氏,员外郎绍昌之女;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阿拉善亲王贡桑朱尔默特之女;妾赵佳氏,赵延之女。
1、清朝第一个驻藏大臣的名字是僧格。
2、驻藏大臣是中国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行政长官。全称是“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设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雍正五年(1727)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历一百八十四年驻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计五十七人(内有再任及三任者)。帮办大臣共五十二任,计四十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