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爬上地铁车厢行李架上蹭坐什么情况?老太究竟是怎么爬上去的?

老太爬上地铁车厢行李架上蹭坐什么情况?老太究竟是怎么爬上去的?

9月25日,在重庆地铁10号线车厢内,一位白发老太爬上车厢行李架蹭座抖腿。事后,重庆轨道交通方面回应称:“老太太把行李架当健身器材,无视自身安全,愿大家友善提醒”。可事实上,透过路人拍摄的视频来看,老人在整个爬高的过程中没人去“友善提醒”。

在一定程度上,重庆轨道交通方面的“回应”算是比较温和的,非但没有过多的斥责“当事老人”,反而向公共舆论发出较为积极的呼吁。但是回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可能并非那么简单。因为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青壮年身上,很有可能“回应”就是“另外一番图景”。

然而,就现实的环境来讲,貌似这样的处理又是最合适的方式。因为,在面对“熊孩子”和“熊老人”的问题上,大多人来讲,只能是“有多远就躲多远”。所以,对于重庆轨道交通方面的“回应”,其实更对也是一种结构性的“回应”,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很多时候,对于“老人和孩子”的关爱来讲,在我们的社会中太过道德化。这导致就算他(她)们有错,也必须无底线的宽容。只是,在具体宽容的过程中,作为无意识的犯错还可以理解,最怕的就是“明知故犯”。甚至,久而久之,一些老人和孩子打着无意识的幌子,却肆无忌惮地玩着明知故犯的套路。

总之,就是不把人们的善意当回事儿,更不把社会层面的结构性关怀当回事儿。这样的问题,其实在当下的社会中已经很突出,但是“短期内”又无法解决掉。可就社会性冷漠和特殊群体耍流氓的问题而言,其实是并存的症结,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作为惩治规则来讲,能做到绝对性的落实,可能特殊群体耍流氓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社会性冷漠也会对应的消解一部分。然而社会性冷漠的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友善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才会导致没人再愿意挺身而出。

我们很清楚,人们之所以不去“友善提醒”爬高的老人,就在于“友善提醒”后“老人不领情”该怎么办?甚至,比“老人不领情”更为可怕的是,在具体的提醒过程中万一老人出现意外怎么办?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掉,重庆轨道交通方面的“回应”,就只能成为“美丽的回响”。

毕竟,以过往的教训来讲,好人被坑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并且,在公共场所中,很多人存在一种“这又不是你家,你管不着”的逻辑。这导致,很多时候人们被迫进入“识时务”的公共逻辑之中。因为,在“友善”和“恶意”之间,其实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尤其,对于特殊人群中的“我弱我有理”逻辑,也其实是比较普遍的。在这个方面,就算是“执法者”往往也是很头疼。因为,在一个道德化较为普遍的社会中,任何事情都会被先入为主的道德化。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坏影响,就会被轻描淡写的处理。

与此同时,要想破除“熊老人和熊孩子无敌”的局面,就在于“尊老爱幼”的认识上要回归常识。说到底就是,如果老人和孩子都是相对讲道理的主儿,尊老爱幼,特殊照顾就值得去发扬,如果遇到的是“熊孩子和熊老人”,就最好放在“无差别惩治”的秩序当中。

要不然,社会性的宽容只会让“熊孩子和熊老人”更加肆无忌惮。就拿“扶不起”中的讹诈行为来讲,如果我们能在具体的规则中对讹诈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就不至于有那么多不讲人性的老人去讹诈友善的路人。可实际上,从过往的“扶不起”反转事件来看,讹诈者最多受到的就是道德审判,而对于实质性的惩治,基本上是微乎其微。

所以,很多时候,造成社会性冷漠的罪魁祸首并不是“个体原子化”,而是面对“熊老人和熊孩子”这般群体的肆无忌惮,我们的惩治规则并没有落实到底。而这似乎也是我们最需要反思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类似的问题就永远会存在,并且会愈演愈烈。

另外,就公共秩序中的不得体超限行为,最好不要过度的道德化。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化可能会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但不见得普遍适用。只有惩罚形成无差别的尺度,才可能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我们可以确信,如果这个老人事后被对应的进行行政惩罚,很可能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会更大。

说实话,对于惩治逻辑来讲,最怕给人们留下“包赚不赔”的印象。因为,就“熊老人”来讲,正是因为他(她)们清楚自己的社会站位,才会变得如此放荡不羁。要是,你告诉他(她)们在地铁车厢内爬高会被罚款,恶意讹诈好人会被罚款,可能他(她)们的念头根本不会存在。

因为,就当下还活着的老人来讲,其实最怕的就是“罚款”,这远比事后的道德审判更为有效。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凡事都要搞出个“大惊小怪”,而是对于“熊老人”和“熊孩子”来讲已经成为“社会公敌”,他(她)们确实没有坏透,但是却让人苦不堪言。这种情况下,让大家“友善”简直是强人所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