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又被称作周文王,西伯昌,周文王是他的儿子给他封的。姬昌是商朝末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周国的国君。正是因为姬昌的筹谋准备,他的儿子姬发才打败了周王室,建立了周朝。他是一代明君,被孔子称为“三代之英”。
姬昌又被称作周文王,西伯昌,周文王是他的儿子给他封的。
姬昌是商朝末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周国的国君。他是周太王的孙子,季历的儿子,是周朝的奠基者。
正是因为姬昌的筹谋准备,他的儿子姬发才打败了周王室,建立了周朝。他是一代明君,被孔子称为“三代之英”。
姬昌在位期间,勤于朝政,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广罗人才,特意去渭河拜请姜尚并聘用为军师,询问军国大事。在姜尚的辅佐下,姬昌收附虞、芮两国,还攻灭了黎、邗等国。建立了都丰京,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
传说,《周易》就是姬昌所著,他还创立了周礼,并被后世儒家推崇。
姬昌在位50年,卒于公元前1065年,葬于毕原,被周武王追尊为文王,后来被武则天追尊为始祖文皇帝。
本名: 姬昌
别名:周文王、西伯昌
性别: 男
出生日期:公元前1152
出生地:岐周
父亲: 季历
民族:华夏族
朝代:商末周初
逝世日期:公元前1056
陵墓位置:周文王陵
主要成就:推演周易,壮大国力,为武王克商奠定基础
姬昌的父亲季历,作为周国的一国之君,可谓明主。他励精图治,对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季历的统治之下,周国领土不断扩大,引起了商朝王室的恐慌。商王 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 ,表面上是西方诸侯之长,实际上却是被商王软禁了。
果不其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季历就被商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季历死了之后,姬昌继位,这就是姬昌,西伯昌。
姬昌勤政爱财,国力逐渐强大,各诸侯纷纷归附。
姬昌跟他的父亲一样,同样的勤政爱民,广罗人才。许多贤能才士听闻纷纷投靠。这些人中,有外部落的人才,也有对商纣王失望来投奔的贤士。
对于这些人才,姬昌都十分尊重,以礼相待,并且都委以重任。这些人中其中有名的就有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
姬昌还效仿父亲的做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在治岐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
姬昌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姬昌很仁慈。当时商纣王发明了炮烙之刑,受到此刑罚的人往往会被烧灼的皮焦肉烂,死于非命。姬昌非常气愤。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
正因为如此,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姬昌受封为三公,本来就拥有雍州的地盘,他又极力扩张自己的领土,一直到了江汉地区。
诸侯归附者竟然有六州之众。国力的强大,领土的不断扩充,再加上人才的不断依附姬昌,商纣王害怕了。
再加上大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这恐怕不利于商王。商纣王就是就把姬昌囚禁了起来。
周国的大臣为了营救姬昌,送给了纣王几个绝色的美女还有大量的金银财宝。纣王大悦,还说,给美女就够了,更何况还有这么多的宝贝呢。于是,姬昌被赦免。
商王朝下的小猪后货虞国跟芮国发生了纠纷,双方各不相让。大家没办法只好请姬昌仲裁。他们来到姬昌所在的周国,周国人互相谦让,长幼有礼,秩序井然,他们就感到非常惭愧。
矛盾自然就解除了。从此以后,各诸侯国只要有矛盾冲突,就都过来找姬昌。加长的名气越播越远。
姬昌终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王。
姬昌还推演了周易,制定了周礼。
以上这些,为姬昌的儿子伐纣灭商建周,打下了基础。
姬昌的儿子姬发继位之后,封姬昌为周文王。
周文王一直活到九十七岁,死后,姬发把他葬在了渭城区。
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城北六公里处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内。
后人对姬昌的评价很高,主要在以下几点:
在政治上,周文王姬发奠定了西周政体,侍卫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
周文王所做的《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百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的发展轨迹,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基质。
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者的传承,周文王的《周易》被称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周文王临终遗言《保训》,其中的思想对后世也影响深远。《保训》中的思想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作“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
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保训》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的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着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礼记·文王观人术》提出的“六征覌人法”,是记载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的鉴别人才的方法。
周文王教导太师用来考察人品之高下、评定才能之优劣的“六征覌人法”对后世识别人才、考察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曾国藩、刘勋、诸葛亮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的覌人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