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lěisì)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它是木质的,由“耒”和“耜”两部分组成,是货真价实的“上古神器”。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
耒耜 【注音】:lěi sì 【释义】: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是用做农具的统称。.耜 sì(ㄙˋ) 原始翻土农具“耒耜”得下端,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属制。
其实,大禹手中的这件“神器”是有名字的,它的名字叫做耒耜,是一种农具。史籍《周易•系辞下》有记载: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伏羲死后,神农氏执掌天下,他砍伐木头做成了耜,又将木头用火烤软后做成了耒,然后他将这种农具推广给天下的农民使用。从这段文字的描述可以得知,耒耜是神农氏发明的一种农具,它是木质的,由“耒”和“耜”两部分组成。
耒耜是一种组合工具,主要是用来挖土和铲土,它靠前面的耒插入地下,耜是手柄,操作耜就可以实现挖土和铲土。
既然大禹手中的“神器”是耒耜,那么,耒耜是木质的还是金属的呢?
神农氏发明的耒耜肯定是木质的,因为在神农氏的年代手工业制作水平还很不发达,还没有出现金属,用木头制作耒耜可以就地取材,同时木质的耒耜重量轻,使用起来很省力,这种木制的耒耜非常适合耕种。
大禹治水的工作量可不是耕种能相提并论的,在兴修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挖掘泥土,还要凿石撬土,木制的耒耜肯定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的姜寨遗址曾出土过6600多年以前的黄铜片和铜管,证明在夏朝之前人们就已经会冶炼和铸造黄铜了。大禹手中的耒耜会不会是一种黄铜做的呢?专家研究发现,当时冶炼出来的黄铜的杂质比较多,性能较脆,不适合制作受力的工具,大禹所使用的耒耜肯定也不是黄铜铸造的。
《史记•封禅书》中有如下记载:
“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从这段文字描述可以得知,在黄帝的年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并铸造了九鼎。黄帝生活的年代早于大禹1000多年,而青铜的质地坚硬,有很强的机械性和柔韧性,用青铜制作的工具不仅锋利而且耐用。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当时大禹手中的“神器”耒耜是用青铜制作的。
如果整个耒耜都是用青铜铸造的,那样的耒耜必然会十分沉重,即便古人力量惊人,拿着这种青铜制作的耒耜来劳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耒耜是由耒和耜组成的组合工具,耒是与土石直接接触的部位,耜是手柄。
上世纪70年代,在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曾经出土过两件商代的铜钺,这种铜钺是铜头木柄的。由此可以推断,耒耜中的耒是用青铜铸造的,耜则是木质的,大禹所手持的耒耜也是铜头木柄的。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
露岭山下的老人们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几千年前神农榆罔氏把从茶水河对岸湖里湿地找到的野生水稻经过几年的训化栽培后,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那时是新石器时代,没有铁器,人们开垦水田只能用石锄、石斧,劳动效率十分低下,每天再怎么干也只能开垦出一小块水田。神农为这件事冥思苦想了很久也没办法解决。
后来在一年春天,神农在天堂山李叶龙山沟里采药路过一片竹林时,猛然看到一群野猪在那里用嘴巴拱土啃竹笋吃。神农躲在一边静静地观察了很久,当他看到野猪用尖尖的嘴巴拱土的速度很快时,由此产生了灵感。
他想野猪拱土的速度快,主要靠前面尖,后面宽的嘴巴往前拱完成的。如果能用一种前面尖后面宽的工具不一样可以行吗?
于是神农找到了一根木质坚硬的弯树用石斧削成一个前尖后宽,前薄后厚的三角形形状,再在后面装上一根扶把,用两根山藤穿绑在木把的底部。全部做好后让几个人在前面拉,他自己在后面扶住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浅。
试验开始后,三角形的农具所过之处,地上面便留下一条条平平直直,深浅一致的地块。试验成功后,大家高兴地叫了起来。他们把这种农具称为耒,又称为耒耜,后人把它叫做“神农犁”。
后来的《农书·耒耜门》载:“昔神农作耒耜,以教天下后世之。佃作工具虽多,皆以耒耜为始”。《农书·农事起本》载:“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
后来又把训养好的牛在前面拉犁,这样一来,生产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神农发明了耒耜,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逐步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炎帝部落开始了从放牧到渔猎到农耕转向了农业社会。
神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为了缅怀他对农业文明、农业发展的贡献,称他为“农业之神”,世号神农氏。神农不愧为人类社会初期的伟大发明家,伟大科学家。
耒耜是神农氏发明的一种农具,后来这种农具被大禹用于治水,成为了治水的“神器”。耒耜的发明证明了我国古人在农业方面具有高超的智慧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耒耜是一件划时代的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