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定是滴滴在和我们开玩笑!
“明天是我最后一天拉滴滴了。”司机王师傅一脸无奈。
记者很清楚,让王师傅“失业”的正是滴滴在3月29日发出的一则通知。
通知称,按照北京市网约车细则的规定,将于4月1日起全面停止对北京地区(包括六环外)外地车的网约车进行派单。在此之前的3月20日,滴滴已停止对北京三环内的外地车派单。
追根溯源,滴滴这一举动背后有几分无奈。去年12月份,北京和上海网约车管理细则落地,对于京藉京车、沪籍沪车的规定并未放松。不同的是,北京地区尚有五个月过渡期(将在今年5月结束)。在此期间,除了滴滴,包括神州、易到等网约车企业的内部调整都在推进中。
一天后,和王师傅一样即将“失业”的司机并非少数。一个月后,北京网约车新政执行时,“外籍”的门槛还将让“失业”司机的人数骤增。据了解,北京网约车本地户籍司机仅占3.6%,上海占5.3%。对于北京即将面临失业的外地司机,滴滴给出的建议是返回车籍所在地继续接单。显然,这无法解决外地司机们的失业问题。
在网约车江湖的双边关系中,司机和车辆的锐减,必将导致“打车难”“打车贵”。滴滴在回应中强调,因近期运力减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在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的打车成功率、等待时长等体验造成影响,滴滴会采取技术等多种手段提升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经历过14轮融资,累计资本超150亿美元,拥有100多家投资者,估值更是高达2280亿元的滴滴,将就此止步吗?一个月后,乘客要被打回原形,回到“路边招手”的出租车时代吗?
成长的苦恼
时间倒回去年下半年,补贴取消、快车涨价、专车动态调价、打不到车等争论一直包围着滴滴。一边是新政下的重重枷锁,另一边是即将失衡的供需关系,这家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遭遇了成长中最痛的节点。
今年1月17日,北京交通执法总队在过渡期内严查火车站、飞机场等枢纽区域不合规的“网约黑车”,着重打击“双非车辆”。今年1月,交通执法总队查获非京籍非京牌网约车共计300辆。
几乎同时,一篇题为《致滴滴,一个让我的出行变得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的文章曾在朋友圈引发刷屏。一时间,关于打车难的指责冲击着几乎所有的网约车平台。
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各大网约车平台上聚集了大量外籍司机、外牌车,监管的限制,以及春运期间集中返程必将导致运力骤降。当时滴滴后台数据也显示,司机回家早,运力下降,而乘客出行需求却大幅增加。
引用滴滴高级产品总监罗文的话说,“这场来得早、峰值高的春运,威力堪比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了供需差值加大。”
而如今在新政的影响下,外地车和外籍司机的消失,将是一场更加汹涌的暴风雨。打车难、打车贵,将是最简单粗暴的结果,“一夜回到三年前”的出租车时代,也并不是耸人听闻。
以北京为例,在五环甚至六环外的远郊县,在滴滴出现之前,曾经是黑车的天下。尤其是在雨雪天、早晚高峰、以及那些公共交通尚未完全覆盖的城市末梢,在新政“一刀切”之后,网约车曾经的“运力补充”作用将消失殆尽。
滴滴要死了?
“滴滴要死了?”从新政下发那天起,滴滴曾经一路狂奔的剧情就发生了360°反转。
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滴滴似乎更加低调。但是内部的业务调整,并未停止。今年2月底,滴滴上线新业务“优享”,定位介于专车和快车之间,旨在提供相对舒适度和经济化相平衡的标准化出行方案,目前还在试运营阶段。另外,滴滴还在去年底推出小巴业务,负责解决城市最后三公里的交通问题。
除了新业务的继续扩张,几天前的一则传闻,似乎给了外界一颗定心丸。
3月28日彭博社消息称,滴滴出行考虑由软银注入60亿美元融资。但是对于这一传闻,滴滴和软银方面都表示不予置评。
彭博社引用知情人士说法称,滴滴现在需要平衡100多位投资者的利益,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腾讯控股和苹果公司正在考虑是否按比例加入这轮投资,以防止他们的股权被稀释。目前,还不清楚这笔投资来自软银公司本身,还是尚未完成的1000亿美元“愿景基金”(Vision Fund)。
众所周知,孙正义近期正在集中研究出行领域,并进行选择性的投资。此前,软银领投了东南亚打车企业Grab,再之前,印度最大的打车企业Ola也获得了软银投资的2.1亿美元。
据推测,滴滴的新一轮的融资资金可能将投入到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上,以面对Uber和Alphabet的竞争。
在无人驾驶领域,Uber、Alphabet等科技公司都在倾注资源。而滴滴手上的底牌就是,公司在400个城市,3亿用户身上获取的数据。也是在这个月,滴滴在加州山景城开设了一家人工智能实验室——滴滴实验室,已经吸引了十几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加入,包括Uber前汽车安全专家查理·米尔勒,他曾在2015年远程入侵一辆吉普切诺基。
或许,重压之下的滴滴短期内还无法挣脱身上的监管枷锁,但是资本是最聪明的,它始终会流向正确的方向。软银60亿美金的注资,或许是看中了其未来5到10年的盈利能力。下一步,滴滴能否再创一个“阿里巴巴式”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