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玩久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烫。在这个全民热夏的可爱季节,手机也忍不住分分钟一言不合就自燃呢!不管是手机本身,还是手机配件,不管是国产手机,还是人们推崇的Iphone,都发生过自燃现象。
那手机自燃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我们要如何有效避免手机自燃呢?
首先,自燃是什么?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根据热源的不同,物质自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由于外来热源的作用而发生的自燃叫做受热自燃;某些可燃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本身内部进行的生物、物理或化学过程而产生热,这些热在条件适合时足以使物质自动燃烧起来,这叫做本身自燃。
受热自燃是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其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就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受热自燃。比如可燃物靠近高温物体时,有可能被加热到一定温度被“烤”着火;在熬炼(熬油、熬沥青等)或热处理过程中,受热介质因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都属于受热自燃现象。
本身自燃是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热源直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的物理作用(如吸附、辐射等)、化学作用(如氧化、分解、聚合等)或生物作用(如发酵、细菌腐败等)而发热,热量积聚导致升温,当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而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本身自燃。比如煤堆、干草堆、赛璐珞、堆积的油纸油布、黄磷等的自燃都属于本身自燃现象。
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都是可燃物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它们的区别在于导致可燃物升温的热源不同,引起受热自燃的是外部热源,而引起本身自燃的热源来自可燃物内部。
在通常条件下,一般可燃物质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度很慢,析出的热量也很少,同时不断向四周环境散热,不能像燃烧那样发出光。如果温度升高或其他条件改变,氧化过程就会加快,析出的热量增多,不能全部散发掉就积累起来,使温度逐步升高。当到达这种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就是该物质的着火点时,就会自行燃烧起来,这就是自燃。使某种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该物质的自燃温度。
手机的自燃又是什么造成的?
而手机的自燃跟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都有关系。夏天造成了受热自燃,而手机电池有可能会造成本身自燃。
现在大部分手机使用的都是锂电池,而锂是化学周期表上直径最小也最活泼的金属,体积小所以容量密度高。但锂的化学特性太活泼,锂金属暴露在空气中时,会与氧气产生激烈的氧化反应而爆炸。为了提升安全性及电压,科学家们发明了用石墨及钴酸锂等材料来储存锂。
这些材料的分子结构,形成了纳米等级的细小储存格子,可用来储存锂原子。这样一来,即使是电池外壳破裂,氧气进入,也会因氧分子太大,进不了这些细小的储存格,使得锂原子不会与氧气接触而避免爆炸。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正极的锂原子会失去电子成为锂离子。锂离子经由电解液(或者聚合物)游到负极去,进入负极的储存格,并获得一个电子,还原为锂原子。放电时,整个程序倒过来。电池内会再加上一种拥有众多细孔的隔膜纸,来防止短路。好的隔膜纸还可以在电池温度过高时,自动关闭细孔,让锂离子无法穿越,防止危险发生。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发生外部短路时,电池温度会急剧升高造成电解液汽化,把电池外壳涨破,锂遇到空气中的氧气起火燃烧。 如果没有发生外部短路,但是电池在制造的时候不够精细,有小杂质刺透隔膜纸,造成内部短路,问题严重的时候,也会出现起火爆炸。
还有一种情况,是过充。在过充情况下,负极会产生很多针状锂金属结晶,这些结晶也会刺破隔膜纸,造成内部短路,从而起火爆炸。此外,高温、撞击、刺破都有可能破坏隔膜,甚至让锂直接接触空气中的氧气起火爆炸。而这里提到的高温,就跟夏天气温过高有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内部短路的情况下,问题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你昨天晚上不小心过充了,内部发生短路,但是电池的热量在慢慢积累。等到你第二天中午把手机放在兜里面,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短路更加严重,才会造成手机起火或者爆炸,之前没有任何预警。
如何有效避免手机自燃?
第一,手机过热的时候,最好立刻停止使用,退出正在运行的所有程序,一段时间后手机自然就会降温;
第二,手机温度过高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冷降温的方式,比如用沾了凉水的湿毛巾擦拭一下底壳或者放在通风的地方吹吹风;
第三,夏季天气炎热,要避免在高温的环境下过度使用手机;
第四,避免过充,充电一定要在充满后及时将手机充电线拔下来,不要放任不管(也可以选择防过充的充电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