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内容结果和影响 | 主张为何失败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为了加强海防边防,发展本集团的军事实力。镇压农民起义是第一位的原因。洋务派的纲领(指导思想):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学习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用于装备军事的自救自强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虽然没能使中国强大,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近代中国国门真的被打开,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国门敞得更开,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1865年,中国第一次出现入超,进口大于出口,说明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加快,中国已经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称西方世界为“夷”,西方列强后来知道这是对他们的蔑视,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条约中,列强明确规定不能再称其为“夷”。

涉及西方的事改称“洋” ,就连来源于西方的物品都加一个“洋”字。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肥皂叫洋碱、铁钉叫洋钉、土豆叫洋芋……所以,中国学习西方的运动叫洋务运动。

总理衙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认识到中国的科技和兵器不及西方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工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应西方资本主义的要求,清王朝被迫于1861年,成立一个和他们打交道的机构。

这个机构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相当于外交部,由奕䜣充任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负责外交、洋务、海关、办同文馆(学习翻译外文)等。

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持支持态度,奕䜣则是洋务运动的朝廷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这批官僚叫“洋务派”,洋务派的重要力量不在朝廷而在地方。

洋务派前期最重要的人物是李鸿章,后期最重要的人物是张之洞。张之洞是河北人,还到四川任过学政,就是负责四川教育科举考试的官员。张之洞到过达州的宣汉,到宣汉处理民变,后来官至湖广总督。

洋务运动开展中,遭到“顽固派”的反对。顽固派反对向西方学习,反对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辱。

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以夷变夏”,就是数典忘祖。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是大学士倭仁,吴桐等,势力也相当大。洋务派批驳倭仁是“陈义甚高,持论甚正”。意思是说顽固派的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讲得高大上,都是假大空,不可能富国强兵。

洋务派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体系、道德文化价值等不动摇,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失败,历时三十多年。

洋务派打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旗号,前期为的是“自强”,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最早的是曾国藩所创的安庆内军械所;

最大的是李鸿章在上海所创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先进的是左宗棠在福建所创的福州船政局。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认识到创办军事工业离不开能源、冶炼、交通运输。所以洋务派在后期,以“求富”为目的,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服务于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的轮船招商局和天津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武汉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既是炼铁厂,也是兵工厂。

汉阳铁厂制造的步枪“汉阳造”,是晚清、民国和抗日战争中著名的武器。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八路军装备极差,不能保证每个战士都有一支汉阳造。

抗日战争中武汉沦陷前,国民政府把汉阳铁厂迁到重庆大渡口,就是今天的重钢。抗争胜利后汉阳铁厂又回迁一部分回武汉,就是武钢,重钢和武钢都是汉阳铁厂下的崽。

清政府见清朝的近代军事工业都掌握在汉族官僚手中,1876年支持满洲官僚崇厚在天津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都是官办企业,由封建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

洋务运动的民营企业主要也是官办,但吸收了一部分私人资本,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而且除用于军事外,有一部分产品投放市场,带有一些资本主义性质。洋务运动的企业实行的是封建衙门似的管理。

洋务派筹划组建近代海防,组建了三支海军: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这三支海军的舰船主要由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也有从英国和德国购买的舰船。

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学习外语、数学和格物之学(物理化学),为洋务运动服务。洋务派选派人员出国留学。

1872年,洋务派选派了一批聪明伶俐的幼童留学美国,这批孩童到了美国先租住在私人家里,便于学习语言。

拖着长辫的学童们刚到美国,美国人觉得很奇怪,但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快让当地人刮目相看。

这些孩子呆在美国,逐渐发生一些变化,有的和外国房东一起信教,甚至有人剪掉辫子,穿上西装。清王朝觉得这些孩子在美国学坏了,强迫召回他们,第一批留学生失败。

1872年---1875年,共派出30名学童 ,这些孩子中后来有不少栋梁,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等。

90年代我读了一个叫钱宁的人写的《留学美国》,书中介绍了从第一批留学幼童到改革开放后的留学过程。我有一个结论:晚清到民国,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派出去的目的,与后来的愿望是相反的。

政府派人留学,是想让他们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回来服务政府。而一些留学生去了西方,不仅觉得别人科技先进,社会制度也先进,留学生最后成为派他们出去的政权的掘墓人。

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洋务运动引进了一批近代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派人留学和创办的新式学堂开启了时代风气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究其失败原因有:第一,封建国家投资、衙门式的管理,不计经济效益;

第二,分散式进行,各自为政,群龙无首,看似热闹,目标性差;第三,聘请的外国专家“洋匠”挟技自居,他们也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

第四,“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只学技术不学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社会发展面前,又有谁能把未来看得清楚明白呢?后人复哀后人,永远都是这样。为了较好地把望未来,所以我们要读历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