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作应当坚持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消防法》对消防工作的原则有如下规定:
第二条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我国消防工作实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是人们多年来与火灾做斗争的实践总结,并载入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之中。
一个公司基本管理部门: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全公司协调,包括制度、接待、会议等,属于公司中心决策部门;
行政部:负责贯彻公司领导指示。做好上下联络沟通工作,及时向领导反映情况;
人力资源部:公司人事、培训、劳资、考勤、保险、职称等;
财务部:费用收支、预决算、工商税务等;
生产技术部:公司生产技术管理、技术革新、设备维护检修费用、质量监察监督;
计划营销部:市场营销、经营、客户服务等;
安全监察部: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营运部:对公司的各个门店日常经营行为及业务、财务等运营流程和相互衔接执行具体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扩展资料:
部门,是一个组织的机构。通常一个公司单位会分成很多部门。统一体下设的若干分支机构或组织。
部门划分即活动分组.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将相关的工作活动予以划分和组合,形成易于管理的组织单位,如部、处、科、室、组等,这些通称做部门。
一是要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依法办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理好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三是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三是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严守纪律,正确处理学习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
钉钉考勤规范说明 为了规范员工的工作时间,维护公司正常的考勤秩序,保证薪资结算的公平性,特制定本规定。
一、打卡方式:使用手机钉钉软件与指纹打卡机相结合
1、钉钉打卡:钉钉手机客户端,在工作模板中→“考勤打卡”中点击“上班打卡”/“下班打卡”。
2、指纹打卡机:找管理员录入指纹后,每天上下班用指纹打卡即可
公司制度建设大纲
第一部分 组织分工管理制度
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企业必须高效运转, 因此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首先一条是要做到各部门权责分明 ,不能互相重叠 ,更不能互相牵扯,否则就会导致效率低下,现代公司的组织分工管理制度是防止互相扯皮,提高工作效率的惟一正确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权责划分办法
二 公司董事会工作职责管理办法
三 公司董事长工作职责管理办法
四 公司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管理办法
五 公司执行委员会工作职责管理办法
六 公司总经理工作职责管理办法
七 公司副总经理工作职责管理办法
八 公司总裁工作职责管理办法
九 公司办公室职责管理办法
十 公司人事部工作职责管理办法
十一 公司财务部职责管理办法
十二 公司总务部职责管理办法
十三 公司营销部职责管理办法
十四 公司采购部职责管理办法
二十二 办公室主任 副主任职责规定
二十三人力 源部经理岗位职责规定
二十四 销售部经理岗位职责规定
二十五 公关部经理岗位职责规定
二十六 发展部经理职责规定
二十七 采购部经理岗位职责规定
二十八 会计主管岗位职责规定
三十 收银出纳员岗位职责规定
第二部分 员工招聘管理制度
最常见的获得人才的方法 现代公司也都非常重视但关键是怎样招聘才能招到真正的人才 很多公司招聘人才缺乏科学的制度仅凭招聘者的个人感觉 或对应聘者的表面印象良好便草率决定结果招来的往往是滥竽充数的 南郭先生 科学的员工招 聘管理制度具体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是对应聘者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一 公司员工录用规定
二 员工聘用规定
三 聘约人员管理办法
四 专业技术人员职位任用办法
五 公司管理人员录用办法
六 公司公关人员录用办法
七 新进人员任用办法
八 新进人员任用细则
九 面试操作规程
第三部分考勤考核管理制度
对员工的考勤和考核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 内容 过去对员工的考勤 考核制度往往过于教条化 把员工当作机器 一样对待缺乏人情味 而现代公司注重人本管理 其考核制度的 目的是使员工融入公司融入团队之中 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益 其 主要 容包括
一 公司员工考勤管理制度
二 员工考勤与工作注意事项
三 员工出勤管理规定
四 员工打卡管理规定
五 员工出勤及奖励办法
六 员工考勤和休假管理办法
七 请假 休假管理细则
八 员工给假细则
九 员工加班细则
十 员工综合考评制度
第四部分 薪资福利管理制度
如何激励员工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 容 激励的手段不外乎两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但具体的形式则多种多样 如目标管理 员工参与决策工资制度 福利制度等等 薪资管理制度 是其中最重要的激励措施 包括工资福利和奖金 科学的薪资管理制度能体现公司企业里每一个员工的贡献和价值 使每一个员工都感到劳有所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承认 因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具体做法包括
一 公司薪给办法
二 员工待遇办法
三 薪金保密管理办法
四 员工核薪及升迁细则
五 机动加薪办法
六 职务工 管理制度
七 职能工 管理制度
第五部分 奖金激励管理制度
奖金 是现代公司激励员工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奖金激励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激励 有利也有弊而员工参与公司管理则属于精神激励措施 如何使奖金激励更具科学性利大于弊 如何让员工通过参与企业管理更加发挥积极创造性为公司做出更大贡献是现代公司奖金激励管理制度的目的所在现代企业奖金激励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公司奖励制度
二 员工出勤奖金办法
三 全勤奖金给付办法
四 从业人员年终奖金发给办法
五 从业人员各项津贴给付办法
六 年终奖金发放核计细则
七 责任奖金的计算及分配暂行办法
八 经营绩效奖金核发办法
九 效率奖金核发办法
十 绩效奖金发给办法
十一 员工参与公司管理规定
第六部分 员工培训管理制度
二十一世纪是终身教育的世纪 而对现代公司来说 要迎接市场愈来愈激烈的竞争 自己的员工就必须不断进步和提高 要达到这 一目的惟一途径就是对员工进行培训 终身教育 否则 员工落 伍公司也会被市场淘汰 现代公司员工培训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员工培训实施办法
二 新员工培训实施纲要
三 公司综合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第七部分 员工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的各项管理最终都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上 只有建科学的员工管理制度 才能保证各个部门各名员工各就各位 各守其职从而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 科学的员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一 员工守则
三 员工着装管理规定
四 员工姓名牌管理办法
五 员工识别证使用准则
六 公司员工礼仪守则
七 临时人员管理办法
九 人员晋升管理办法
十 公司人员调动与降职管理规定
十一 公司辞退与辞职管理规定
十二 公司人员 遣管理办法
十三 员工离职处理规定
十四 员工离职处理细则
十五 职员退职金给付细则
第八部分 会计出纳管理制度
在任何一个现代公司里 可以没有财务总监 却不可以没有会计和出纳会计 出纳工作管理制度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不管一个公司是多么小倘若没有这些制度 其财务状况势必一塌糊涂 现代会计出纳工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务部工作准则
二 财务管理规定
三 会计管理规范
四 会计管理制度
五 会计科工作细则
六 出纳作业处理细则
七 总公司财务及会计处理细则
八 分公司会计处理准则
九 财务分析撰写规则
十 表报管理规定
十一 公司内部稽核制度
十二 公司审计管理制度
十三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十四 统计管理办法
第九部分 资金财产管理制度
在现代公司的财务管理中 对公司的资金 财产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容 任何一项管理不当 都会使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片混乱并直接导致决策者盲目决策 造成难以估量的恶 后果 要想避免不当决策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一 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制度
二 资金预算作业细则
三 资金管理办法
四 资金控制制度
五 资金筹措工作准则
六 借款和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及审批程序
七 现金收支管理办法
八 传票审核职权划分办法
九 零用金管理规定
十 费用开支标准
十一 财产管理办法
十二 固定资产管理规定
十三 公司财务盘点制度
第十部分 账款票据管理制度
如果说资金 财产的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账款 票据的管理制度则是公司财务管理的基础所在 只有公司的账款票据管理井井有条 公司的资金 资产管理才能顺理成章 现代账款票据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营业单位会计员账款作业绩效评核条例
二 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处理细则
三 账款管理细则
四 收款管理规定
五 会计员账款回收考核细则
六 业务员收款守则
七 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管理规定
八 问题账款处理细则
九 呆账管理细则
第十一部分 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企业的经营计划是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和指导企业生产有序进行的依据因而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经营计划管理工作 对企业的生产任务进行统筹安排使其人 财 物等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建科学有效地经营计划管理制度是加强计划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其具体内容主要有
一 经营方针目标管理制度
二 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十二部分 采购管理制度
采购是现代物流链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它的管理状况关系着整个物流链的进程。因此搞好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对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包括
一 采购工作管理目标
二 采购管理系统
三 采购管理工作内容
四 标准采购作业程序
五 标准采购作业细则
六 公司采购规程
七 采购工作实施办法
八 采购入库验收管理规定
第十四部分 产品销售管理制度
产品销售是公司实现利润与经营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产品销售是现代公司最重要的一项管理制度一家公司缺乏现代的产品销售管理制度 不一定卖不出产品但肯定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现代公司的产品销售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年度销售计划管理制度
二 销售方针计划书
三 销售管理制度
四 销售促进计划
五 产品定价管理制度
六 产品降价销售管理规定
七 特约销售组织制度
八 公司特约销售经营制度
十八 公司经销商年度奖励办法
十九 业务员开拓新客户奖励办法
二十三 公司销售人员管理制度
二十四 销售人员考核与奖惩办法
二十五 卖场服务标准
二十六 售后服务管理制度
二十七 客户投诉经济处罚细则
二十八 客户投诉行政处罚条例
二十九 客户投诉管理制度
三十 客户投诉案件处理办法
三十一 客户提案意见处理规定
第十六部分 仓储管理制度
仓储管理与 购管理一样 也是现代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仓储管理工作 对于保证及时供应市场需要 合理储备 加速 周转节约物资使用 降低成本 以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仓储管理制度已成为现代公司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公司仓库规划管理制度
二 库存量管理工作细则
三 公司物资储存保管条例
四 公司储存管理办法
五 公司材料编号办法
六 仓库管理办法
七 公司产品领用细则
八 公司发货管理规定
九 退货管理规定
十 进货管理规定
十一 调货管理规定
十二 出库管理规定
十三 商品进出库管理规定
十四 公司产品保管条例
十五 仓库安全管理办法
第十七部分 广告宣传管理制度
广告的作用不仅在于促销 还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企业的形象 广告宣传管理制度是现代公司营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广告宣传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基础是保证企业实现销售目标的重要手段 现代企业的广告宣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一 广告宣传管理制度
二 公司对外宣传细则
三 广告宣传业务准则
四 公司新上产品宣传规定
五 广告策划的原则
六 广告计划的编拟要点
七 行销与广告计划编拟指南
八 公司自行制作广告作业流程
九 电视广告影片的作业流程
十 电视广告影片制作流程
十一 店面广告制作规则
第十八部分 市场信息管理制度
市场信息对一个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谁能迅速地捕捉到准确的市场信息 谁就能赢得市场市场信息管理制度不仅包括对订单 客户资料等市场信息的管理规范还包括对获得信息的途径市场调查活动的规范 具体如下
一 信息管理规章
二 订单信息处理准则
三 客户名册管理办法
四 客户信息管理章程
五 客户需求信息处理制度
六 市场调查管理制度
七 公司市场调查规程
八 公司个人调查操作规程
九 竞争对手调查操作要点
十 销售现场动态调查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部分 行政事务管理制度
一家公司的行政事务管理制度是公司管理制度的缩影它可以折射出这家公司的管理是否科学 是否正确 换言之如果连行政管理制度都制定不好 别的管理制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行政事务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 主要包括
一 公司印信管理规定
二 总台值班管理制度
三 机密电脑室管理规定
四 计算机管理制度
五 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
六 公司网络使用管理制度
七 公司电子邮件使用管理条例
八 公司来宾参观接待规定
九 公司图书管理办法
十 公司保险库管理办法
十一 公司保密制度
十二 员工出差管理规定
十三 员工出差实施细则
十四 出差手续及出差费支付规定
第二十二部分 公司会议管理制度
每个公司都不可避免地要举行各种各样的会议 因为会议是企业处理重要事务 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有效进行信息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公司会议管理制度的目的正在于此现代公司会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这些
一 企业会议管理制度
二 会议管理要领
三 公司会议程序与规范
四 部门经理会议规程
五 会议工作细节审核项目及内容
六 提案管理规定
七 提案制度实施条例
八 会议提案改善方案
九 提案建议效益奖的管理办法
十 员工建议改善条例
第二十三部分 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会议 文书 档案 看似琐碎的方方面面失于管理就会使公司的运作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 长此以往 公司的管理势必陷入混乱因此要想避免这种后果 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印室管理规定
二 文件收发规定
三 公司报刊 邮件 函电收发制度
四 公司文件管理规定
五 公司文书管理制度
六 公司文书制作制度
七 公司文书收发制度
八 公司文书处理制度
九 公司文书收发作业规范
十 公司重要文件保管处理规定
十一 文书档案立卷归档制度
十二 公司档案管理办法
十三 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十四 公司档案借阅规定
第二十四部分 安全总务管理制度
安全总务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减少浪费和损失的必要手段 因此健全完善公司的安全总务管理制度不容忽视 其主要 容包括
一 公司警卫人员值勤准则
二 公司值班管理制度
三 值班室管理制度
四 公司出入管理条例
五 公司防盗工作管理制度
六 公司消防管理规定
七 公司防火安全制度
八 关于公司制服 工作服和其他劳保用品发放的规定
九 公司文具用品管理办法
十 公司车辆管理规定
十一 司机管理规定
十三 员工食堂管理办法
原则有:认清对与错;不说别人工作的坏话;端正态度。
工作的概念是劳动生产。主要是指劳动。生产是可以创造价值;而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也可以不创造价值,如无用功。
对于个人来说,工作是每个社会上的人实现各自社会分工的具体方式,通过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完善相互之间的社会联系,才能让自己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生活的正常进行必须在社会的正常运行之下才能实现,而社会的正常运行必须在每个自然人参与社会分工之后才能实现,而自然人能否参与工作关键在于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之所以工作,本质上是为了生存,实质是在我们生存的环境只允许服从社会运作体制的人的存在,而我们只有通过工作证明我们是这一类人。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管生产必管安全原则制定的。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管理制度的核心。
实践证明,凡是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企业,各级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规,在认真负责地组织生产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工伤事故和职业性疾病就会减少。反之,就会职责不清,相互推诿,而使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无人负责,无法进行,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就会不断发生。
广义的制度既包括了正式制度,也包括了非正式制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式制度,也称正式约束,是指这样一些行为规范,它们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由于在动态意义上说,某一时点的正式制度都是作为制度变迁的结果而存在的。因此按照正式制度形成途径的不同,我们把正式制度分成两类:一类是适应非正式制度的要求出现,后经过制度制定者确认的正式制度,称之为“诱致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另一类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出来的行为规则,称之为“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的对社会行为确定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一旦确立就会形成制度刚性,对经济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非正式制度,也称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价值道德规范、风俗文化习惯、意识形态等。相对于正式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所谓自发性,是指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相当部分是由文化遗传和生活习惯累积而成的,并非理性设计安排,人们遵循某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常常是出于习惯而非理性的计算。非强制性是指它不像正式制度那样必须遵守,并有一套强制性的实施机制,而主要是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或良心来维持的。广泛性是指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节人们行为的大部分空间,其作用范围远远超过正式制度安排。持续性是指一种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就将长期延续下去,其变迁是渐进缓慢的,在变迁中先前非正式制度的许多因素也将在新规则中“遗传”下来。 人们往往注意的是正式制度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忽视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两者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制约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两者的兼容程度会影响到经济绩效的高低。 首先来讨论“诱致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我们试图通过在农村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来看“诱致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产生的过程。假定两家农户,农户一使用道路晒稻谷,农户二散养着一群鸡,两家同时受到某种风俗、习惯的约束,否则将受到社会的排斥。现在,发生了鸡吃食谷物的事情,晒稻谷的农户一为了自身利益必须去找养鸡者谈判。假定双方之间就此事达成了一个协议。当农夫所受到的损害较小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创建正式制度并对保证其实施是有成本的,并且双方认为现有的非正式制度足以保证协议的实施的话,两人并不打算将这一协议变成正式制度。至此我们发现,在交易中,是非正式制度在保证着交易的进行。农村中的现实告诉我们:当地居民几乎不曾诉诸法律,而是靠精致的非正式限制的结构来化解日常的生活纷争。 现在考虑两种变化: 1、双方交易的标的物的价值发生变化,在本例中,是鸡对农户一的谷物的损害加大。 2、有不受原有的非正式制度约束的新的养鸡者进入,他的鸡同样也对农户一造成了侵害。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农户二的净收益大于他违反非正式制度所受到的预期损失(社会的排斥)时,由于养鸡者先天所具有的自私自利的机会主义倾向,他会选择违约。这时,非正式制度就无法保证交易的进行,我们称为“非正式制度失效”。在第二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了新的养鸡者对农户一的侵害,农户一与新养鸡者之间也不会选择用非正式制度来保证协议的实施,因为两者之间没有这样的基础,农户一对新养鸡者没有信任,所以协议无法“自我实施”。所以,非正式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失效。此时,正式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当交易双方选择一种类型的约束来保证协议的执行时,他们往往会首先考虑非正式制度。因为只要交易双方身处同一社区,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时,则可以利用现成的非正式制度来保证协议的实行,此时利用非正式制度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其次,由于人们所具有天生的机会主义倾向,所以即便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但是当违约的收益足以抵消违约的成本时,农户一也会选择违约。 再次,由于分工和专业化的作用,市场半径不断扩大,人们必须与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合作和交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技术知识的不对称分布和关于行为不确定性的信息不对称分布。在没有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前提下,这些交易者之间的“第一次博弈”具有很大的风险,协议无法自动发挥作用。当“非正式制度失效”发生时,作为对它必要的补充,正式制度就出现了。这里的正式制度体现了非正式制度的要求,是后者的明确化,并且保证了对行为人的普遍的约束力。所以这一类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能够兼容。而且这类正式制度往往是经过诱致性制度变迁形成的,即“诱致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 同时,转化为正式制度的非正式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除了成本制约的因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能转化为正式制度的部分必须具有“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观知识经过交流,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为不同的主体所相信,于是具有了某种“客观性”或进入这些人的客观知识的界域。组织对交易规则、交易后果等方面要与交易双方一样具有“共同知识”,否则正式制度就难以实施。 现在,我们再来考察非正式制度与“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在非正式制度与“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之间存在差异,两者有可能不能兼容。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1、“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是由政府推行的,往往是专家决策的产物。虽然我们并不否认专家知识的作用,但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专家们不可能对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制定出来的政策会与非正式制度发生冲突。 2、作为“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的制定者,往往身负多重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因此制定出来的政策往往是总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如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偏好结构不同,那么这两者就会产生不一致。 3、“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的制定者由于受到“注意力”的限制,只能“一时解决一事”,因此正式制度的制定就有一定的时滞;即使能及时制定出来,制度的推行也存在时滞。 4、制度的明确性是以其失去灵活性为代价的,人们获取和建立制度知识的努力应当在某处达到均衡,即进一步制度化所带来的好处与制度化所放弃的灵活性的价值在边际上相等。正式制度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契约,也会因为制定成本过高而导致契约不完全;而且,正式制度一经确定,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这就造成不确定性与制度刚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不能兼容。 5、“制度移植”造成两者并不一致。后起国家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的时候,容易只看到正式制度的作用,而忽视了支撑正式制度的非正式制度,从而在借鉴过程照搬“ 外壳”,造成“形似神不似”。于是,移植的正式制度也有可能与本国的非正式制度并不兼容。在我国的经济改革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在研究制度兼容、交易成本和经济绩效三者关系的过程中,正式制度的目标取向与组织中个人的利益和偏好是否一致决定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两者的兼容与否决定了组织和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终决定了经济绩效的高低。经济学中对经济绩效的考察,一般集中于经济体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因为,经济绩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经济行为者的决策和努力上的。 所以,在考察制度的兼容性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时,激励因素便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任一制度安排下,要使政府与一群人最优绩效选择合一,双方对各项绩效的偏好即对各项绩效愿意支付的价格的相对比例必须相同,即激励相容。另一个影响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是监督的费用。由于经济行为者具有机会主义倾向,而某些经济成果的衡量又缺乏客观尺度,所以监督就十分必要。但监督的成本可能过高,从而大大抵消产出的成果。因此,如何降低监督费用,也成为保证经济体制以较低成本运行的关键。最后,考虑到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制度能否自我强化,以及强化的方式和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在考察制度兼容性对交易成本继而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时,主要通过激励、监督费用和强化成本三个方面进行。在此我们主要侧重研究前两个因素。 首先,当一个组织的正式规则被觉察到是与子群体中的成员的偏好和利益一致的时候,这种一致性将会大大提高组织与经济的绩效。组织中的成员受到一种自我激励,这种激励通过正式制度的确立而变得更加明确。而且当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一致时,它们将相互强化。当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具有一致性的时候,我们很难清楚地界定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与正式的社会控制的边界。我们特别强调,非正式与正式约束的一致性将导致较低的交易成本,因为监督和强化机制能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用来为使人们遵守规范而给予其社会报酬的成本是较低的,因为这些是在个人关系的网络中,在一个社会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其次,如果当一个组织的正式规则被觉察到是与子群体中的成员的偏好和利益有较大差异的时候,这种不一致性将会导致较低的绩效。因为,对立的规则与规范会给经济行为者带来无所适从的感觉,在他作出究竟将哪一个作为指导他行为的规范的选择之前,他是缺乏激励的。而且,由于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利益偏好不一致,不能使个人自觉为组织的目标工作,如果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利益差异足够大的话,两者间不一致的关系将进一步演化成为相互对立的关系。对立的规范对经济绩效有着最为消极的影响,它们往往导致组织的冲突和摩擦。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五项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其基本含义是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防止“先破坏、后修复”,要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有效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这些规定,都是保护优先原则的体现。
(2)预防为主原则,是指在整个环境治理过程中,要事前预防与事中事后治理相结合,并优先采用防患于未然的方式。环境一旦被污染,治理和修复的成本很大,而且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如土壤、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监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等制度,都体现了预防为主原则。
(3)综合治理原则,包括了四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水、气、声、渣等环境要素的治理要统筹考虑,如治理土壤污染的同时,要考虑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的环境保护;二是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治理环境;三是形成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公民提升环保意识,社会积极参与的齐抓共管的环境治理格局;四是加强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点上的管理扩展到面上的联防联治。
(4)公众参与原则。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法律来建立公众有序参与的机制,以满足公众环境利益冲突协商的需要,畅通公众表达环境利益诉求的渠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如,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5)损害担责原则。环境损害包括了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损害者要为其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环境保护法对损害者的责任作出了规定,如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重点排污单位有主动公开信息的责任;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此外,还规定了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
你好,根据本人知道的情况——
各乡镇司法所缺少公务员编制的情况下,需将缺编情况统一汇总到到司法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保局,逐级上报经批准后,统一招录公务员,所以这种情况,岗位是明确的,但具体单位(乡镇)是不明确的。即使分到这个乡镇,也可能一两年后调到司法局或其他乡镇任职。所以分配原则只是按照缺编情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