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是谁发明出来的 | 起源于什么地方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羊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

馒头,又称为馍、蒸馍、馍馍,中国传统面食,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制而成,外形通常是半球形、长方形,我们都比较熟悉了。

可是,古代馒头是谁发明的,大家不一定都知道。

话说,古代馒头的发明颇具时代色彩,也相当富有戏剧性。

据古人记载:早年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有人说,野蛮之地邪气比较重,须向神明祈祷以求帮助。不过,南蛮地区的风俗是必须用人头来祭神的,这样才可以得到神的相助。诸葛亮没有那样去做,而是用面片包着猪羊肉馅做成人头的样子来祭祀神灵,得以顺利出兵。

诸葛亮发明的祭品在用于祭神后,人们发现它非常美味,于是就流传开来,后来还给它起个名字,叫做蛮首,再后来演变成馒首,直到今天的馒头。

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以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宋·高承《事物纪原》引《稗官小说》

三春之初,阴阳交际,于时亨宴,则曼头宜设。——西晋·束皙《饼赋》

这种诸葛亮发明馒头的说法虽然有争议,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充分的证据。

不过,诸葛亮发明的馒头与今天的馒头是不一样的。

诸葛亮最初发明的馒头是有肉馅的,流传开来以后的馒头其实就类似于今天的包子。

中国自古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随着人们做包子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这种食品也被越做越小,越做越精。

来看看西晋束皙在《饼赋》中写了一家贵族请人吃“牢丸”的故事:牢丸是一种小巧的包子,面要用经过多遍筛过的精粉,再发酵,柔软而富有韧性。选用羊腿和猪里脊等精肉做馅。调料用葱、姜、莲子、瓜丝、花椒末以及盐、酒、豆豉等。蒸的时候,火要猛,水要滚。蒸熟后,牢丸表面好像绸缎一样细滑,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至于“包子”这个名称,则始于宋代。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馒头、包子名称混用,也就是说,包子就是馒头的别名。

值仁宗诞生之日,真宗皇帝喜甚,宰臣以下称贺。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宋·王栐《燕翼诒谋录》

王栐还专门在注脚里写了一句“包子,即馒头别名”。

据说,北宋名相王安石就非常喜欢吃羊肉馒头,或者说羊肉包子。

介甫(指王安石)⋯⋯喜食羊馒头⋯⋯ ——宋·陈文蔚《克斋集》

那么,古代有没有类似于今天馒头的吃食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

类似于今天馒头的吃食古人称之为蒸饼,是古代饼中的一类(虽称饼,但与我们今天的饼区别很大,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古人何曾非常的奢侈,饮食上甚至比皇帝还讲究,蒸饼上没有裂开都不吃。

古人石虎也非常喜欢蒸饼,还经常在蒸饼里放入干枣、胡桃,蒸饼一定要裂开才肯吃它。

俩真正的吃货!

由此可见,蒸饼类似今天的馒头、枣馒头。

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晋书·何曾传》

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使坼裂方食。——《太平御览》引《赵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