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王昌龄翻译与赏析 | 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昌龄刚至龙标,故人柴侍御便要依旨前往武冈,王昌龄虽然心有不舍,但终归世事无奈,他只能自己想开点,写下《送柴侍御》安慰好友: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名诗《送柴侍御》里别具一格的深挚送别千古流传。

自古离别易、重逢难,因此每当离别,折柳送别之事就依约上演。

渭城朝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烟花三月,李白送孟浩然赴广陵,大雪纷飞,高适重逢又别董庭兰。不一样的离别一样的情,那就是不舍与珍重。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也许盛唐之于王昌龄来说是恰逢其时,但王昌龄之于盛唐就格外增光添彩。无论身处边塞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是谪居江南的“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都已他别具一格的风采留给后人无尽的文化瑰宝。就连送别都显得那样的独一无二。

武则天圣历元年,王昌龄出生于太原的世代书香之家。幼年的王昌龄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玄宗开元十二年,时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为增长见识,奔赴河陇,西出玉门关。

此次远赴塞外极大地扩展了他的见识。

开元十五年,三十岁的王昌龄进士及第,相较于其他早年就进士及第的人来说,这个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高中总比落榜好。他也因此得官秘书省校书郎。默默无闻的几年小官生涯做的波澜不惊。

开元二十二年,朝廷开科博学宏词,王昌龄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不久升迁江宁丞。

开元二十六年,四十一岁的王昌龄依旧当个籍籍无名的小官,可不知犯了什么事,再次被贬,发配岭南,他原以为此生已无反转机会,可是次年就遇赦北还。

开元二十八年春,王昌龄由岭南出发,经襄阳,结识诗人孟浩然,可惜孟浩然命薄,和王昌龄宴饮之后就病发身亡。而后王昌龄返回长安,等待朝廷对他的处置。

二十八年冬天,王昌龄奉旨出京赶赴江宁任江宁丞,任职江宁期间,他的苦楚、无奈咸有人知。

书信往来往往需要数月之久,他又处于贬官状态,动弹不得,只能醉情山水。秋风扫过寒江,烟雨开始缠绵江南。好友辛渐北上洛阳,路过此地,两人见面互诉衷肠。

芙蓉楼上一天一夜的好友相聚,不为别的,只为多年的委屈,多年的坚守。临别之时,望着即将远去的好友,王昌龄心酸地写下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故人远去,生活总要继续。王维依旧孤独地当着他的江宁丞。

天宝三年,王维因事暂回长安,王维见了多年未见的好友辛渐、李白、王维等,可惜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半月后,王昌龄返回江宁。

天宝七载,时年五十一岁的王昌龄已经前后当了八年江宁丞。他原以为他可以回到长安,可是朝廷奸臣当道,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性格耿直的王昌龄自然不会轻松回到长安。一封旨意,他就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李白得知此事后,无奈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也许王昌龄早已习惯了这种羁旅漂泊,不断被贬的生涯,他默默接受了朝廷的安排,得知龙标尚有故人在,他更略感欣慰。

可无奈王昌龄刚至龙标,故人柴侍御便要依旨前往武冈,王昌龄虽然心有不舍,但终归世事无奈,他只能自己想开点,写下《送柴侍御》安慰好友: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王昌龄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

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确是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蕴含深刻,更见情深。

千年过去,也许世人迫于世事无常依旧会一别难再见,只愿各自安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