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但是属传承与继承的关系。现在的陕西人是早就是半胡杂了,根本不是秦国后裔。秦人嬴姓赵氏,是中原商人后裔,后来在东周时代给周王养马驾车,有一会驾车带着落魄的周王逃跑成功,周王顺嘴把已经丢掉雍地口头给了他,才被封到甘肃立国,看好了,是甘肃,不是陕西!
当今陕西与秦人最具传承关系的地方有三大块,一是陕西西府一带,即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及其周边地区。
二是陕西东府一带,也就是关中平原东部的渭南及其周边地区。三是西安府一带,也就是咸阳和西安等地。
早在先秦和秦汉时期,这三地是秦人最集中的地方,到了现代,这三地的陕西人中老秦人的后裔是最多的。
从地图可看出,这三地基本都在同一纬度上,多沿渭河两岸分布,这是自周朝以来,周人和秦人的集中地。
现在关中一带的陕西人,不敢说百分之百都是秦人后裔,但可以肯定的是,渭河两岸秦人的后裔应是最多。
当然了,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现代的陕西人中融合了众多的外省人口和西部、北部的一些游牧民族。
这种融合主要发生在陕西的陕北地区、陕南地区及东府与外省交汇的地区,比如过去的函谷关或者是潼关。
也就是说,上述地区的陕西人应是融合后的陕西人,与秦人也是有传承关系的,但却不能与老秦人划等号。
秦人源自周人,周人是陕西关中的一个古老部族,早在尧舜时期,陕西武功和杨凌一带就是周人的始封地。
之后他们在今彬州、旬邑、扶风、岐山等地不断迁徙,秦国成为诸侯国后,在东进过程中不断兼并着周人。
据学者推算,西周时期陕西境内人口约有百万,占全国总人口7%以上。到秦孝公时,陕西人口已达200万。
秦统一六国后,陕西人口增至300万,咸阳从外地迁来的富豪有12万户,又有八万户迁到临潼和淳化两县。
自这时起,陕西既有走出去的秦人,又有从外地迁过来的新秦人,新、老秦人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在所难免。
走出去的便是秦将赵佗率领的40万秦军,这应是实实在在的老秦人,在秦亡之际,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
经过秦末大规模战争,全国人口锐减,陕西人口降至90万左右。到了西汉初年,新的人口迁徙也随之而来。
六国的王族后裔,如田氏、昭氏、屈氏等五家共计10万余人迁入关中,到汉武帝时,陕西人口增至220万。
之后,函谷关以东地区的30万人,被相继迁入到西汉的皇陵区。到汉灵帝时期,陕西的人口已增至359万。
东汉末年,连年的战乱使关中一带人口锐减,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汉人包括秦人在内,开始大规模的南迁。
这一时期,大量匈奴人、氐人、羌人等涌入陕北和中原地区,在被同化后形成了众多的游牧民族村寨名称。
如大荔县的阿吡(wo bi)、阿(wo)河,蒲城县的罕井,富县的钳饵,洛川的铜鞮等,都是氐羌族的村寨。
西府一带氐族后裔较多,陕北曾属北汉和北魏统治,匈奴和鲜卑人较多,汉化姓氏有呼延、刘、韩、薛等。
另外,西域的龟兹人和中亚的粟特人也迁入到陕北和关中,比如陕北的康、米、史等姓就是汉化的粟特人。
到了宋末元初,由于战争不断,陕西人口再次锐减,在籍人口不足50万。明初时,山西大槐树向陕西移民。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陕西在籍人口265万。明嘉靖三十五年,关中的大地震造成80多万陕西人死亡。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陕西人口达到高峰,为615万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降至240万。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陕西人口再次达巅峰,为1210万人。陕甘回乱爆发后,陕西人口减少了一半多。
清朝末年,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大量移民迁到陕西渭南的大荔、蒲城、富平,咸阳的三原、泾阳及西安。
1942年河南饥荒后,大量灾民涌入陕西,定居在西安、宝鸡、铜川等地,之后大规模迁徙才逐渐趋于平静。
由此可见,陕西自秦以来,一直都在与外来移民进行融合,尤其是几次大人口锐减后,融合还是比较深的。
但总体来讲,陕西关中一带的人口主体还是以老秦人为主,尤以宝鸡、咸阳、西安为最,多是秦人后裔。
现在的陕西人,渭河以南的湖北移民后裔较多,渭河以北和东府一带的山西、山东、河南移民后裔比较多。
陇海线附近主要以河南后裔为主,尽管移民比较多,但人口比例相对较少,关中的主体人口应是老陕为主。
陕北、陕南及陕西省境周边的人,移民融合的成分比较大,但这并不能说明,当今陕西人就不是秦人后裔。
综上,陕西关中地区的秦人后裔应占绝大多数,而其它地区的移民后裔比较多,多为游牧民族和山西、山东、河南、湖北移民后裔。
有人说,兵马俑就是秦人的模样,特点是丹凤眼、高鼻梁、三绺髭髯,而现在的陕西人都没有这些特征了。
但这种说法似乎忽略了,进化或演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数千年的繁衍中,模样是会改变的,呈现多样性。
并不是说所有陕西人都长成丹凤眼、高鼻梁、三绺髭髯,才算真正的秦人后裔,所以陕西秦人后裔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