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西藏民族大学居然在陕西咸阳就让人感觉有些八竿子打不着了。西藏民族大学为什么会建在陕西咸阳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当时的国内背景。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西藏民族大学为什么建在陕西咸阳?
如今由于生源问题、办学规模受限、地理位置限制、政府政策等原因使异地办学现象在中小学、高中、大学层面都已较为常见。
河北工业大学是最早的异地办学高校中唯一的双一流高校:尽管名为河北工业大学,然而校址却是在天津。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东风使河北工业大学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藩篱”:不仅获得了天津市的大力支持,还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对口合作。
上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从济南、哈尔滨来到威海办学。
90年代大学扩招的需求和新兴城市加速发展之需相叠加促成了一股异地办学潮: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生院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2009年6月中央批准澳门大学在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横琴岛上建设新校区。2009年12月20日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奠基。2013年11月5日比老校园大20倍的澳门大学新校区正式起用。
如今国内比较著名的异地办学包括东北大学(秦皇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山东大学(威海)、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等。
不过这些异地办学大多是在异地设分校区:就像上文提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尽管在威海、深圳设有校区,然而校本部还是设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澳门大学在横琴建设了新校区,然而澳门大学本部还是设在澳门。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例子:上文提到的河北工业大学就位于天津。四川美术学院则位于重庆。
这种“名不副实”的现象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天津在1958年至1966年期间曾是河北的省会,重庆在1997年直辖以前也是属于四川管辖。
在天津直辖以前河北工业大学的确在河北境内,在重庆直辖以前四川美术学院也是在四川境内,在天津、重庆直辖以后这两所高校仍保留了原来的名称。
相比之下西藏民族大学居然在陕西咸阳就让人感觉有些八竿子打不着了。西藏民族大学为什么会建在陕西咸阳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当时的国内背景。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这时百废待兴的雪域高原迫切需要得到建设治理,因此培养大批适应当时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民族干部。
1955年3月国务院第7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为新成立的自治区未来的改革与发展考虑必须培养更多的干部人才。
既然要为西藏培养人才,那么就自然需要兴办教育。1957年3月5日中央书记处在北京召开了专门讨论西藏工作的会议。
这次会议决定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慎重稳进"、"六年不改"的西藏工作方针和"西藏也要设立大学"的重要指示。
西藏办大学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西藏当时的环境下办大学存在诸多客观困难。
解放前的旧西藏几乎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所以在西藏本地办学很难找到胜任大学教授工作的人才,同时兴办大学所需的经费对当时的西藏也是一笔不小的财政负担。
加之西藏解放之初一些旧贵族勾结境外势力制造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一切都对在西藏办大学的工作提出了考验。
中央考虑到这些原因就提出将刚参加工作又自愿学习的西藏青年送往内地培养。这样就可以利用内地原有的师资力量为未来的西藏自治区培养干部人才。
显然这样做能大大节省成本开支。当时邓小平同志在作会议总结时指出∶"藏族学员凡愿来内地学习的不限人数不限;不愿意的一个也不强迫。你们西藏自己在内地办学"。
1957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遵照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西藏在内地办学的指示开始筹办西藏干部学校。
1957年9月1日中央电告西藏工委∶关于学校的名称采用"西藏公学"比较恰当。1957年10月国家将陕西咸阳的原西北工学院校址交给西藏地方用于筹建西藏公学。
学校的筹建得到了中央的亲切关怀:学校的校名、校址、校长任命都由中央确定。校址确定后分散在兰州、山丹、西安、雅安、成都等地的师生开始陆续向咸阳集中。
1958年1月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张国华同志经中央批准兼任西藏公学校长。
1958年3月青海财经干部学校的部分藏族学员经西藏工委批准迁入西藏公学。至此西藏公学结束了分散办学的状况。
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正式开学:当时有学生3415人,另有教职工人员共716人。1959年9月西藏公学开办的藏语文专修科是西藏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专科专业。
这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起步的标志性事件。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伟大胜利,西藏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对西藏公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公学在继续培养政治干部的同时开始培养西藏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公学在开设藏语文专修科的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师范、卫生、农业、畜牧兽医、会计、邮电等专业,从而为西藏输送了一大批粗通专业技术的民族干部,填补了西藏民族干部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空白。
1963年10月公学成立专业系科后办学方向逐步向专业教育和综合院校发展。1965年7月1日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
由于西藏在经济、师资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与内地相差甚远,所以公学出于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考虑就继续留在了咸阳。
当时内地大量的人才在此接受培养,有学习愿望的藏族学员也会在这里接受培养,然后这些人会被输送到西藏参与各方面的建设。
文革期间西藏民族学院也和内地的其他高校一样受到了冲击。当时出现的一种声音认为:“西藏民族学院办在陕西咸阳是一件怪事”。
这种声音的出现引起了学院群众在思想上的混乱,与此同时学院的各级组织也在文革的冲击下实际陷于瘫痪状态。
1970年西藏民族学院一度曾被短暂裁撤过,但在第二年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小组会议上又被重新恢复,不过当时西藏自治区决定在西藏林芝筹建新校址。
从1972年起西藏民族学院将农学、畜牧兽医、财会、机电等诸多专业相继迁往林芝,从而形成了以陕西咸阳为总院、以西藏林芝为分校的两地办学格局。
1975年1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咸阳总院各专业不再迁入西藏。从此以后西藏民族学院总院和分校的学生规模均保持为1500人。
1978年5月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校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而保留在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则继续进行扩建。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民族学院在原有的语文系、政治系、干训部、预科的基础上先后创建历史系、外语系、体育系等各方面专业。
从1977年起西藏民族学院开始进行本科生招收工作,1979年随着语文系开始招收藏语本科也使其成为西藏史上首个现代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
2015年西藏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如今的西藏民族大学仍是在陕西咸阳办学。
西藏民族大学尽管在地理上位于陕西咸阳,但在管辖归属权上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截至2019年7月西藏民族大学已拥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还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建有实践教学基地。
著名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就曾在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西藏公学进修过。如今的西藏民族大学下设14个教学单位、54个本科专业;拥有11个硕士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