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盛宣怀,一生与科举无缘,连举人都没有考上。后来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不但官至从一品的邮传部尚书,还成为享誉中外的富豪。
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盛宣怀,一生与科举无缘,连举人都没有考上。
后来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不但官至从一品的邮传部尚书,还成为享誉中外的富豪。
盛宣怀本身没有读过什么书,却一人创办了两所重点大学,令人赞叹不已。
从1870年开始,盛宣怀就参与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
20多年下来,盛宣怀逐渐意识到,经过科举考试培养出来的官员,大多数熟读经史,擅长撰写八股文章。
但对于技术、管理一窍不通,而且不懂外语,无法与洋人技术人员直接交流。因此,亟需开办正规的学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盛宣怀奏报朝廷,请求开办学堂。
他在奏折中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等“兴学强国”的主张,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首肯。
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批准了盛宣怀的建议,成立了北洋西学学堂,由盛宣怀出任学堂的首任督办,校址位于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以“大学堂”命名的高等学校,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
盛宣怀对北洋大学堂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他采取专家办学的模式,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担任北洋大学堂总教习(校长),并聘请了一批外籍教员。
丁家立曾经担任李鸿章的家庭英文教师,还在天津设立中西书院,自任院长。
丁家立按照美国著名大学的标准,设立北洋大学堂的课程,对学生要求很严格。
北洋大学堂毕业的学生,达到了美国本科大学生的水准,能够直接进入美国著名大学的研究院学习。
1899年,在经过4年的学习后,北洋大学堂的第一届学员顺利毕业。北洋大学堂举行了盛大的颁发毕业证书的仪式。
18岁的香港学员王宠惠凭借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钦字第壹号”文凭。
王宠惠后来成为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还参与过《联合国宪章》的起草。
1912年,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1913年又改名为国立北洋大学。
1917年,北洋大学的法科移交给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工科移交给北洋大学。
1928年,北洋大学改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洋工学院又与其余大学合并、拆散。抗战胜利后,恢复了北洋大学的名字。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后,定名为天津大学,一直至今。
盛宣怀在创办了北洋西学学堂后,于1896年到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聘请江苏武进教育家何嗣焜担任首任校长。这是盛宣怀创办的第二所大学。
南洋公学的性质与北洋西学学堂不太一样。
北洋西学学堂属于官办,办学经费全部由官方拿出;而南洋公学属于官办民助,一半来自官方,一半来自商民(招商局、电报局)。所以为“公学”。
清朝时期,上海地区被称为南洋,因此叫南洋公学。
20世纪初,南洋公学先后更名为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高等实业学校。
1907年,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担任上海高等实业学校校长后,将学校改为工科大学,聘请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师。
直接采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的教科书,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准。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23岁从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资格,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后来,他在与母校交通大学的教授通信时,激动地说道,这里的教材都是我原来在交通大学用过的教科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唐文治将学校更名为南洋大学堂,表示与清朝脱离关系。1912年,再次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民国时期,这所大学的名字几经变迁。
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4所学校合并,定为交通大学,取“四通八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