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儿和朱元璋的关系(韩林儿和朱元璋的关系是什么)

提到元末,必然绕不开韩林儿,盖因刘福通拥立韩林儿建立了韩宋。

韩宋不同于一般旋起即灭的草头势力,它前后存在十二年,最鼎盛时期,整个北方都是韩宋的活动范围,韩林儿一度成为北方起义军的共主。

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趋晋、冀;

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趋关中;

毛贵出山东北犯。

当然,窃以为还得加上一条:朱元璋略东南。没错,朱元璋曾经也是韩宋旗下的左副都元帅。

在这种情况下,韩林儿的死必然会被史书浓墨重彩的描写,可尴尬的是,关于韩林儿的死在《明史》中就三个字“林儿卒”

可能是明史的编修者们都觉得这太敷衍,在后面又详细介绍了一下韩林儿的死因,恩,这下增加了五个字,“至瓜步,覆舟沉于江”

韩林儿是落水淹死的,这种死法虽然有些离奇,但勉强说得过去,毕竟春秋时期还有掉粪坑淹死的国君(晋景公)呢。

可巧就巧在韩林儿是在朱元璋派人接他去应天的路上落水的,那么这时的朱元璋就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用文艺点的话说就是“难免瓜田李下之嫌”,用大白话就是“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所以,一直以来主流观点都认为韩林儿之死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做的,而且他们还给出了朱元璋这样做的动机:韩林儿乃其旧主,会妨碍朱元璋称帝。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本文试以朱元璋与韩宋政权关系、廖永忠性格及朱元璋为人等三方面,来尝试着为朱元璋“洗地”,即——韩林儿之死并非出于朱元璋授意。

03

朱元璋最早与韩宋政权产生交集是在至正十五年,彼时郭子兴刚死,势力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郭天叙、张天佑为首,另一派以朱元璋为首

郭部实力弱小,又刚经历强敌犯境,继续找个大腿来抱。

而这时韩宋政权建国的消息传来,挟首起反元(实际上有方国珍首义在前)之大义,再加上韩林儿祖孙三代皆是白莲教高层,故而一呼百应,势不可挡,正是硬的不能再硬的大腿。

故而郭天叙等人遣使表示归顺之意,韩林儿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都元帅、朱元璋为左都元帅。

讲真,对于韩宋政权以及这项任命,朱元璋是非常不屑一顾的,他慨然说道:“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拒不接受任命,当然,最后考虑到大局,还是勉强受了韩宋的官。

此后直到称帝,朱元璋一直使用韩宋政权的龙凤年号,但也仅此而已,朱元璋一直保持着很强烈的独立属性。

在接受任命次年,朱元璋在东南站稳脚跟后,朱元璋即自称吴国公,自设官署。

在朱元璋尊奉龙凤年号的十二年间,一直独断东南,自专自立,与韩宋政权的关系仅限于遥尊龙凤年号。

事实上,并非朱元璋傲娇,盖因为这种情况在当时乃是常态。

韩宋政权甫一建立,即大张旗鼓的兵分三路,四处攻城略地,而散出去的诸将基本上都是割据自立,再未回来过。整个韩宋政权,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松散的起义军联盟。

“诸将在外者率不遵约束,所过焚劫,至啖老弱为粮,且皆福通故等夷,福通亦不能制。”

不止韩宋一家,在另一家称帝的天完政权也是如此,徐寿辉麾下的明玉珍入蜀后即自立建国,麾下的欧普祥据袁州自守,熊天瑞据江西自守等等等等。

而朱元璋最初接受韩宋政权的任命就是打着抱大腿的目的,一方想抱大腿,一方想壮声势,各取所需,谁也没把这份“塑料君臣”的关系放在心上。

这从韩宋政权从未向朱元璋地盘派遣过官员任职也可以看出。

以上结论,朱元璋从未与韩宋政权产生任何实质上的隶属关系,在到安丰救驾之前,朱元璋甚至从未见过韩林儿。

况且朱元璋也不是白莲教徒,亦不是借助白莲教创业,他有什么理由会担心韩林儿是他主上,到了应天会妨碍到他称帝?

而且那些臆测朱元璋授意廖永忠解决韩林儿的人其实一点都不了解朱元璋的为人。这里我不得不吹一波朱元璋的为人了。

朱元璋是发迹之后从不讳言自己出身贫寒的人。

“予本淮右布衣”——我本是淮西普通老百姓

“朕起自徒步,托身缁流”——我是泥腿子出身,曾经当过和尚

“上世以来,服勤农桑。五世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其季百六公,是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次即曾祖考四九公。

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为祖考妣,有子二人,长五一公,次即先考,讳世珍。”

——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最起码祖上五代都是(所以记载朱元璋欲攀附朱熹为祖先的野史何其荒谬,人家早已自曝自己祖上五代的家底)。

朱元璋也是当庭把人打死还能在对方的祭文里写明死因的人。

“胡惟庸不法,使镇岭南,作为擅专,贪取尤重,归责不服,已非一时!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朱亮祖圹志》

朱元璋也是鞭死侄子还能对侄孙道明死因的人。

“其应之词,神人共愤,由是鞭后而卒”——《御制纪非录》

总之,朱元璋是那种不屑于粉饰自己,杀人方面也从不为自己找借口的人。韩林儿从来不是朱元璋称帝道路上的阻碍,况且,如果朱元璋真想杀韩林儿,在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攻打安丰时直接不去救,或者故意拖慢救援速度就行了,借刀杀人岂不美哉?

在朱元璋救出韩林儿后,把他安置在滁州三年,如果朱元璋想杀韩林儿,直接在滁州就地解决就得了,还有必要在半路上动手?

以上结论,朱元璋并没有杀韩林儿之心。而排除种种不可能,剩下的就是事实的真相,即——廖永忠自作主张。

廖永忠是继承了其兄长的职位升上来的,当然,也是有两把刷子的,鄱阳湖水战中舍身往死,操小舟引燃汉军巨舰,后来南征、平蜀,廖永忠都功莫大焉,如果廖永忠仅仅是这样勇猛,未来的国公必定有他一位。

可廖永忠除了武勇之外还聪明,而且是那种小聪明。在小细节上能讨人欢心,“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但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面前,廖永忠却总会犯低级错误。杨宪是朱元璋最早的情报组织“检校”头目出身,专司刺探阴私,而廖永忠却跟杨宪结成一党。

武将与情报头目结党,这不是嫌命长吗?所以朱元璋杀了杨宪,而廖永忠功过相抵,免除一死,但从此失了圣眷。

“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

而相比之下徐达才是有大智慧的,知道什么时候该藏拙“帝前恭谨如不能言”,什么时候能坚守本心“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所以徐达后代才能一门两公,与国同休。

有小聪明的廖永忠总喜欢揣摩朱元璋的心思,所以在朱元璋让他接韩林儿来应天时,直接在瓜洲渡弄沉了韩林儿的船。

廖永忠认为自己这是为领导背锅,帮领导料理不好出面料理的事,可却不知道这样反而陷朱元璋于嫌疑之境地,因为他是下属,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解读为朱元璋授意,百口莫辩的那种,某种意义上,朱元璋是在给廖永忠背锅。所以朱元璋很生气:

“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我相信朱元璋是真的很生气,而不是故作姿态,因为丫真的是办坏事啊,而且还不是好心的那种。因为廖永忠专门豢养着一批儒生,他们每天做的事就是揣摩朱元璋的心思。

试想一下,谁愿意自己心里的想法被别人洞悉?所以朱元璋直接以此为借口断了廖永忠的进阶之路。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洪武八年,朱元璋以僭用龙凤等不法事把廖永忠赐死,成为开国以来第一个被赐死的勋贵。

综上所述,韩林儿魂断瓜洲渡只是廖永忠私揣朱元璋心思而做出的愚蠢举动,这个愚蠢的令自己身死,也让朱元璋背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