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读音tuōgū,汉语词语,意思是人临终前,委托他人照料遗留的子女。解释:把身后的孤儿相托给别人。人临终前,委托他人照料遗留的子女。以遗孤相托。
托孤是指人在去世前,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人照顾,因为自己一去世,孩子就成了孤儿,因此需要别人照顾。
在历史上,托孤更多的是指帝王托孤,在皇帝去世前将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信任的大臣辅佐,因为年幼,还不能做到亲政,所以需要托孤大臣尽心尽力的辅佐。
这其中最感人,最有名气的托孤,可能就是三国时期,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了。
先帝白帝城托孤
在与东吴的战争失败之后,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临终之前,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痛哭流涕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在此之后,诸葛亮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尽管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诸葛亮依然尽心尽力辅佐,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白帝城托孤让我们看到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忠诚,但这仅仅是少有的托孤成功的事例。历史上大多数的托孤都是很失败的,因为在皇帝、太子和大臣等人之间充满着很多的危机和算计。
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
所以,历史上的托孤其实就像一场赌局,一场十赌九输的赌局,不理想的结果占大多数。
因为托孤这件事,是依靠皇帝、皇子、大臣三方的合作才能够完成的。任何一方出现差错,都会导致托孤的失败。
因为托孤经不起失败,一旦失败就可能导致江山易主。
历史上因为皇帝的问题导致托孤失败,最典型的就是魏明帝曹叡托孤司马懿。
曹叡在病危之际,开始为太子继位进行铺垫。
他为太子挑选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叔父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
但是因为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久专权宠,与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害怕魏明帝死后遭到清算,于是劝说魏明帝改立曹爽为大将军,招回远征辽东公孙康的太尉司马懿一起辅政。魏明帝曹叡最终听从了刘放、孙资的建议。
最后的结果就是司马懿利用曹爽的骄傲白满粗心大意,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不仅废了曹芳改立新君,还把曹爽责灭三族,从此之后政归司马氏。
传闻司马懿鹰视狼顾,有帝王之相。
试想如果当时曹叡不被谗言诱惑,坚持最初的决定,恐怕后来也就没有司马懿什么事了。
依然以三国时期为例,公元246年,吴景帝孙休病逝吴景帝孙休病重。当时诏来了丞相濮阳兴和权臣张布,将年幼的太子托付于二人。
孙休驾崩之后,因为太子只有10岁左右,再加上一些大臣想要改立年长的君主。因此,濮阳兴和张布违背了景帝意愿,迎立孙休的侄子孙皓为帝,孙休的太子被废。
吴景帝孙休
继位之后的孙皓逐渐放纵起来,渐渐沉溺酒色,转于杀戮,成了昏庸无道的暴君。
而濮阳兴和张布看到孙皓如此昏庸后悔了,便口出怨言说,立错皇帝。结果这事被孙皓知道,盛怒之下,二人先被流放,后被截杀。
之后,孙皓也成为了东吴最后一位皇帝,东吴也被晋国所灭。
所以说,作为托孤大臣,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也会使托孤大业损失惨重。
南朝的第一位皇帝刘裕也曾向四位大臣托孤。
随着刘裕晚年病情逐渐恶化,临终前,他诏来四位可靠的大臣请他们辅佐17岁的太子刘义符。
这四位大臣分别是谢晦、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这四位不仅是当时有名的文臣武将,而且对刘裕也非常忠心。尽管知道太子当皇帝不够格,但仍然尽心尽力辅佐。
可惜太子刘义符不是当皇帝的料,他虽然也善骑射,通晓音乐,可是从小娇生惯养,缺少教育,整天嬉戏打闹,沉溺于声色犬马。甚至在北魏冒犯边境,南宋节节败退之际,刘义符也依然不闻不问,沉溺于享乐。
对于四位托孤大臣的劝告,刘义符也丝毫不为所动。为了不让刘裕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四位大臣不得不违背嘱托,决定废掉这个皇帝,改立有能力的人。
他们通过政变,以萧太后名义废掉了刘义符,改立其弟刘义隆为帝。为了防止刘义符日后篡位,四位大臣忍痛杀掉了他。
事实证明,四位大臣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之后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元嘉之治”。在面对太子刘义符的昏庸之后,四位大臣能够改立新君,这次的托孤也算是比较圆满了。
所以说,托孤表面上是一种契约,实际上是一场豪赌,赌的是皇帝的眼光,赌的是大臣的人品,赌的是皇子的能力。
完美的结局并不多,所以托孤是一场地地道道的关于政治更迭的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