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恭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 古代上厕所叫出恭什么时候开始的

以前只有皇家才能居住在皇宫,他们出门就叫出宫,出恭则是皇家贵族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像普通人一样,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上卫生间,用土话来说就是上茅房,再用一个更直白的话说就是去拉屎,皇家贵族为了美化自己的行为则称为出恭。

“恭”是个褒义字,通常用于表达谦逊、恭敬有礼的意思。然而我们都知道,古人把上厕所称为“出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着这样一个褒义词和如厕之事联系起来的呢?

这还得从古代的科举考试说起,自隋炀帝创立科举考试的制度后,科举便成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而无数普通人也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可以说,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对于科举考试都是非常的重视。在最初,考场的样式是一个考生一个小房子,被称为好舍。

考生们就在号舍中进行答题,考试期间考生不得离开好舍。那他们是如何解决内急的呢?在每一个好舍中,都被放置了一个便桶。

当然这个便桶只能解决考生的小解之急,且不说这小桶能不能大解,就算能大解,那么小小的好舍里弥漫着的臭味对考生是一种折磨。

那么碰上大解怎么办呢?可以说是相当麻烦了,和今天的高考一样,参加科举的考生若是想大解也是需要考官陪同一起去的。

不过到了元朝的时候,便逐步人性化起来。为了方便管理,考场中设置了“出恭入敬牌”,答题期间如果你再想方便的话,就要申请领取这个牌子,将其托在胸前到指定地点解决。

不难理解,“出恭入敬”的字面意思就是要让考生出入考场要恭敬,遵守考场纪律,保持安静。

而且每一次科举,为了表明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皇帝通常也会到考场巡视。“出恭入敬”也是为了表现对皇帝的敬意以及对科举的敬意。

虽然“出恭入敬”的牌子和上厕所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由于在考场中出入者都是考试又上厕所的需求才会用到,

这件事流传到民间后,大家便约定俗成的把“出恭入敬”与如厕对等起来了,而为了方便口头的表述,人们便将如厕简称为出恭了。

慢慢的,大解便成为出大恭,小解则为出小恭。而善于思考与引申的古人还将光打雷不下雨的放屁成为虚恭,到后来,连便桶都被称作恭桶了。

于是“恭敬”的“恭”字就与上厕所联系起来服务于民了,直到今天某些地方或者某些方言还把上厕所称作出恭。

那么在古代上厕所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说法呢?那些说法又有什么由来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