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职一览表 | 唐朝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唐朝官职划分: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爵:亲王、公主。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

唐代沿袭隋制,官员分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

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

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

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同时,唐代高级官员都有一个表示其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称为“鱼袋”。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

唐代的官制是:“有品、有爵、有勋、有阶”,其品阶主要有职事官、散官、爵位、勋官之分。若要定本品,据《旧唐书职官志》所载;“凡九品已上职事,皆带散位,谓之本品”,即以散官的官阶来决定其所能享受到的俸禄和待遇的品级。

唐代三品官属绝顶级大佬,这句话所言非虚,毕竟终唐一朝,位列百官之首的宰相,他们多是三品,甚至是只有四品

后人之所以认为“唐朝的正三品都是顶级大佬”,那是因为干活的都是正三品,一品、二品相当于“收藏品”,是用来观赏的,而不是“实用品”。比如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他任宰相时才四品官,死后被追赠一品大员。

唐朝“干活的是三品,养尊处优的才是一、二品”的原因。

唐朝官员等级

唐朝的官员等级有“品、爵、勋、阶”四类

1、品

品级用于区分官员职务高低,它强调的是“序劳能”,即官员过往的功绩和能力所匹配的现有职等。

中国官员的品级划分始于魏晋,从一品到九品,以“正”和“从”划分为十八品。古代将“公务员”划分成“官”和“吏”,有品级的称“官”,无品级的称“吏”。

2、爵

爵位始于西周分封制,天子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自西汉开始,“王”成了事实上的最高等级的爵位。

隋唐的“公爵”又分为国公、郡公和县公三等,比如李渊,在隋朝时继承了父亲李昞的“唐国公”,狄仁杰死后追赠“梁国公”(生前受封“汝阳县男”)。

唐朝的公主虽然不是爵位,但却享受着与王爵同等的待遇。公主的称谓又分为大长公主(皇帝的长辈)、长公主(皇帝的姐妹)和公主(皇帝的女儿)三种,待遇也有一定的差异。

3、勋

勋比较特殊,它不像爵位那样可以继承,后期勋逐渐被爵位代替。唐朝的勋位比较杂,常见的有柱国、护军、都尉、骑尉等。

4、阶

“阶”是“品级”的细化,它将“正从九品”中的四至九品,又细分为“上”“下”两级,形成三十阶: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从九品下。

唐朝称“从九品下”以下的为“不入流”,这些不入流的官员其实就是“吏”,其俸禄中央财政不负担,而是由地方财政自筹。因此,唐朝的官员以“不入流”为耻。

相关内容